“五文钱买一斗米已经够便宜了,可若是卖一斗米,却只能卖三文钱,老百姓想凭借卖粮食攒下银子,难如登天。”
“种田那么辛苦,可种出来的粮食却卖的这般便宜,种田一点都不划算!”
“可总要有人种田,不然大渊这么多人吃什么?”
“为什么不能提高粮食的价格呢?如果一斗米卖五十文钱,甚至五百文钱,那老百姓岂不是就能赚到钱了?”
“可那样一来,那些田地不够多,粮食不够吃的老百姓还能买得起粮吗?”
“粮食的价格如果上涨了,那以后面食的价格是不是也会上涨?无良地主会不会趁机涨地租?”
......
小崽子们因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似乎不管采取怎样的措施,对普通老百姓都不友好。
“谷贱伤农,米贵伤民。”
叶景辰用八个字总结了他们争论的重点。
粮食卖的太便宜,收益太低,会打击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如果粮食卖的太贵,则又会让老百姓最后无米可吃。
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典型概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粮价处于一个不高不低的平衡状态,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且政府予以补贴。
在这个时代,重农抑商,国家税收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田地赋税。
在没有其他税收来源的情况下,国家就指着那一点税收来运行,减免赋税说起来轻松,实施起来却很难,更别提对种田的老百姓予以补贴了,那根本不可能!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想办法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大力发展商业,以商补农。
士农工商,在这个阶级等级森严的时代,商人的地位最为低下,但他们有钱,想必商人也很愿意用钱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享受更多的社会权力。
然而在实施这一系列政策之前,首先需要保证,田地都在老百姓自己手中,这样,他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实惠政策。
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先打压世家与勋贵,同时大力发展商业,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
与此同时,寻找产能更高,更适合大渊气候与土地的新作物也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提升现有的农作物产量,也是一件必须要去做的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想到要如何提升农作物产量,叶景辰也只能恨他以前对种田的事一点也不感兴趣,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知道的非常片面,只有一些从小说电视剧上面看到过的不知道真假的方法,以及一些生活常识,还得一一试验那些方法的可行性。
为此,叶景辰早就让谢长安请了几位对种田非常有经验的农人,还在皇城近郊租了几块肥沃程度不同的田地,在田地里试验那些方法。
要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现在大渊的农业水平,暂时可以不必考虑‘天时’,代价太大,收益太少,不划算。
人和嘛——只要他的试验有成效,肯定会推广至整个大渊,他储君的身份在这方面还是很好用的。
地利方面,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地的酸碱需求程度都不一样,如何施肥也是一种学问。
这些就是叶景辰试验的一个重点。
另一个重点则是种子的培育。
种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若是能够培育出优良的种子,农作物的产量直接就能翻几番!
现如今,大渊稻田的亩产只有两百斤左右,可在他们那个时代,亩产一千多斤的盛况也只是寻常,近乎十倍的产能差距,就在土壤和种子上面。
经过这几年的试验,种子不断被优化,土壤也越来越适合农作物生长,去年秋收收成最好的那一块田,亩产了将近四石,也就是四百多斤,比大渊的平均产能足足提升了一倍!
秋收之时,得出这个结论之后,那几位老农当场热泪盈眶,喜极而泣。
可惜,大渊的田地大多都还被掌握在世家勋贵手中,他试验出来的这些方法以及培育出来更优良的种子还不能公之于众,造福于百姓,只能小范围传播。
叶景辰在宫里也用池子填了三分田出来,每年春天都会带着几个年纪比较大的小崽子亲自下田去培育秧苗、插秧、施肥、收割。
因为这个时代没有农药,不能有效的抑制害虫,叶景辰还让人养了几只小鸭子帮忙除虫。
几年过去了,这三分田的产能已经能抵得上大渊的平均亩产值,小鸭子也由几只发展成一群,东宫要吃鸭子都不用特地去外面买了,宫里就有现成的,还又肥又新鲜!
而种植出来的稻米也比外面的普通稻米要更加香甜,能抵得上贡米的品质。
每年收成之后,叶景辰除了留一部分自吃之外,剩下大半会孝敬给皇帝,其他的则分给出时出力了的小崽子们。
于是,皇帝收到的礼物越发奇怪了,不是新米,就是肥美的鸭子,虽然说出去不好听,但是好吃。
而且孝心可嘉!
要不是孩子们喜欢低调,不想被过多关注,皇帝绝对会广而告之,让整个大渊——不,他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孩子有多孝顺,他有多幸福!
眼下是二月末,再过一段时间,又该到了培育秧苗的时间了。
这一次,叶景辰决定让小崽子们都参与进来,尤其是老六!
不叫他知道种田有多辛苦,他都不把普通老百姓当人看了!
世家女教出来的这些坏毛病得改!
这么想着时,叶景辰瞥了叶景安一眼。
接收到太子皇兄的眼神,叶景安心里的小雷达疯狂转动,他突然就有些不好的预感,太子皇兄不会又想出什么法子来折腾他了吧?
这次出宫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让小崽子们尝试如何与人打交道,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小崽子们了解皇城的物价。
叶景铭、叶景钰和叶景瑜三个崽在这方面做的最好。
他们了解到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最必不可少的商品的价格,不但学会了买东西,还学会了卖东西。
而且根据买卖东西之间的差价,他们对于士农工商之中的这个‘商’都有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