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改往日的温和态度,这下可好,朝堂上顿时风起云涌,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过,万物复苏,连带着鄂尔泰和张廷玉的命运也跟着翻了个个儿。
先说鄂尔泰,这位仁兄原本是乾隆皇帝身边的红人,地位显赫,权倾一时。他平时走路都是飘着的,说话声都能震碎玻璃。可自从刘统勋的奏折一出,乾隆皇帝的态度一变,鄂尔泰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
话说鄂尔泰仗着先帝雍正的宠信,加上现任乾隆皇帝表面上的宠爱,那可是得意忘形,飘得不行。他就像一个被气球绑住的人,越飘越高,越飘越远,完全忘记了脚下的大地。
鄂尔泰不仅自己飞黄腾达,还把家族的势力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几个侄子都成了总督级别的大员。这还不算完,他还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人们谋取官职,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中上下,谁不知道鄂尔泰的厉害?
然而,乾隆皇帝心里却是一肚子火。表面上对鄂尔泰笑脸相迎,暗地里却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乾隆六年,皇上决定外出巡游,这给了鄂尔泰一个大好的机会。
皇上一走,鄂尔泰立刻开始行动。他盯上的目标是黄庭桂,这人不仅是乾隆皇帝的爱臣,而且与鄂尔泰素来不合。两人见面就像猫见了老鼠,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
鄂尔泰抓住了黄庭桂的一个小辫子——原来黄庭桂推荐的一个官员有点问题。鄂尔泰心想:“这下可好了,终于有机会整垮他了!”于是,他立即指示刑部官员,要求他们迅速调查此案,并且一定要在皇上回京前结案。
刑部官员们接到命令后,立刻加班加点,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工作。几天下来,案子终于有了眉目。鄂尔泰满意地点头,随即上书乾隆皇帝,建议对黄庭桂降两级调用。
鄂尔泰心想:“皇上现在远在古北口外,每天要处理的奏章那么多,肯定不会看得太仔细。这封奏折混进去,皇上多半会签字同意。”
鄂尔泰这位大人,平时行事就喜欢“一箭双雕”,既捞了好处又立了功,自认为聪明绝顶。这回趁着皇上出巡的机会,他觉得机会来了,可以“趁虚而入”了。他琢磨着:“皇上不在京城,这事儿一晃悠说不定就能蒙混过去。”于是,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小九九计划。
鄂尔泰哪里知道,乾隆皇帝的心细如发,哪怕是在古北口外的行宫里,每一份奏折都能看出其中的门道。当乾隆皇帝看到鄂尔泰那份精心准备的奏折时,立刻就发现了里面的猫腻。“嗯?这事儿办得太快了吧,难道真的没有一点破绽?”乾隆皇帝心里暗自思量。
果然,皇上回京后的第一天,就把鄂尔泰和涉案的大臣们都叫到了面前。只见乾隆皇帝脸色一沉,开口道:“鄂尔泰,你说说,这案子审得如此之快,是不是有什么急迫的理由?还是说,你们想趁朕不在京城的时候,蒙混过关?”
鄂尔泰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但还是硬着头皮说道:“回皇上,臣只是秉公办理,绝无半点私心。”
乾隆皇帝冷笑道:“秉公办理?好个秉公办理!你让朕如何相信你?朕用你,是因为相信你能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让你假公济私!你这么做,让朕有何面目面对祖宗?”
鄂尔泰顿时汗如雨下,他知道这次事情闹大了。乾隆皇帝接着说道:“你当朕是什么人?你当朕是刘禅,是陈后主吗?朕用人,难道就是为了让人欺瞒的吗?”
这一番话,说得鄂尔泰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乾隆皇帝见状,更加严肃地说道:“从今往后,你给我好好反省!你若再敢如此,休怪朕不念旧情!”
这是乾隆继位以来,鄂尔泰遭受的最严厉的一次批评。鄂尔泰心里那个悔啊,真是肠子都悔青了。他这才意识到,皇上虽然年轻,只有三十岁,但绝不是好糊弄的主儿。这一回,鄂尔泰算是彻底清醒了:“哎呀,皇上真不好糊弄,看来以后得收敛点儿才行!”
从此,鄂尔泰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每次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乾隆皇帝的这次教训,不仅让鄂尔泰长了记性,也让其他大臣们明白了,皇上虽年轻,但眼光如炬,绝不会轻易被人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