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世宗皇帝雍正,正在圆明园享受着人间仙境的生活,却在一夜之间,如同秋风扫落叶般,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事儿说来也怪,就好比是平静湖面突然掀起了一阵巨浪,让人措手不及。
大臣们听到消息后,一个个像被点了穴道似的,愣了几秒,随后便如离弦之箭,火速往紫禁城赶去。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高铁地铁,最快的交通工具也不过是四蹄生风的快马。然而,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臣们,为了不耽误国家大事,硬是拼了老命,连滚带爬地赶到了紫禁城,好在大清江山依旧稳如磐石,皇位交接也顺利得像吃了顺滑剂一般,没有丝毫卡顿。
那么,这位接班人乾隆,到底是何方神圣,竟能让雍正如此放心,早早地就定下了他为未来的储君呢?
话说,这位乾隆皇帝从小就是个天才儿童,那聪明劲儿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五岁的时候,别的小孩还在泥巴地里打滚,他已经在练字了,那一手字写得那叫一个龙飞凤舞,颇有大家风范。到了七岁,人家已经开始骑马射箭了,那身手敏捷,箭无虚发,简直是小版的“弯弓射大雕”。
但是,要说乾隆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最关键的关键在于他受到了超一流的教育。要知道,清朝对于皇子的教育那是相当看重的,而雍正皇帝在这方面更是下了血本。为了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的教育,雍正可真是费尽心思,找来了许多名师高徒,个个都是当时的大牛人。
比如福敏,那可是朝廷里的重量级人物,平时说话都带着一股威严,一出场就能让周围的人都肃然起敬。还有朱轼,学问渊博,文章写得那叫一个精彩绝伦,简直就是文坛泰斗。至于蔡世远,那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肚子的学问不说,还特别会教书育人,深得学生们的喜爱。
先说这富察福敏啊,虽然也姓富察,但跟乾隆皇帝那位孝贤纯皇后比起来,那可真是天差地别。孝贤纯皇后来自上三旗中的镶黄旗,那是皇家的亲信部队;而福敏呢,则来自下五旗中的镶白旗,这地位嘛,自然就差了一截。
下五旗啊,说白了就是皇家的“二等兵”,在朝堂上的地位自然也就没那么显赫。所以呢,福敏他要想出人头地,就不能像那些勋贵子弟一样靠祖宗的荫庇来承袭官职。但福敏这个人啊,天生就是个不服输的主儿。康熙三十六年,他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中了进士,还被选进了翰林院,成了个庶吉士。
您别看这翰林院庶吉士的品级不高,但在明清两朝,这可是个响当当的职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当上翰林院庶吉士的人,那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既有贤德又有潜质的精英。而且啊,这些庶吉士可不简单,他们是天子的近臣,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还得经常给皇帝讲解经史子集,那可真是皇帝身边的“高级智囊团”啊!
放在今天,这翰林院庶吉士的角色,大概就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的秘书。您想想,天天在皇帝身边晃悠,那得多风光啊!而且啊,这样的机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要不是福敏够聪明、够努力,又怎么能在那么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
说这富察福敏啊,进了翰林院之后,本以为从此可以平步青云,谁知道命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翰林院每三年进行一次结业考核,通过了就能直接被任命为高官,跟殿试前三名一样风光。可偏偏福敏这哥们儿,运气不太好,连续两次考试都没过。这要是换个人,估计早就灰心丧气了。
康熙四十二年,福敏因为满文和汉文都不太精通,被革退了庶吉士的职务。这事儿搁谁身上,谁不得心里一凉啊?本来以为仕途到此为止,这辈子顶多混个知县,熬到退休说不定能混个知府或者直隶州的知州,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康熙五十八年的某一天,正值春暖花开,雍亲王的四儿子弘历迎来了九岁的生日。这天,雍亲王给弘历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请来了一个人,名叫富察福敏,作为弘历的学业导师。这事儿啊,乍一听还挺让人纳闷的,这雍亲王怎么想的呢?要知道,这富察福敏当年可是因为满汉文都不太精通,被革退了庶吉士的职务。现在居然让他来教自己的儿子,这不是拿自家孩子开玩笑嘛?
然而,雍亲王自有他的考量。他心想:“找一个名闻天下的大师固然好,但人家有学问归有学问,能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心教导我的儿子呢?还不如找个既有知识储备,又踏实肯干的人来得实在。”于是,他选中了福敏。
福敏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他想:“我当年朝考失败,现在只能以侍读的身份来教四阿哥,但这已经足够让我感恩戴德了!”于是,他把这份知遇之恩深深地记在心里,决心要尽全力教导好弘历。
从那以后,福敏每天起早贪黑,精心备课,每堂课都准备得一丝不苟。他不仅教授弘历知识,更注重培养他的品德和修养。雍亲王看到这一切,心里那个欣慰啊,觉得自己真是没看错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弘历在福敏的悉心教导下,逐渐成长为一个博学多才、品行端正的年轻人。而福敏,也成了弘历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之一。这段师生情谊,一直延续到了弘历登基成为乾隆皇帝。
所以说啊,雍亲王的眼光真不是盖的。他选中的这位看似不起眼的老师,最终却成了乾隆皇帝的第一任,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这富察福敏,还真是个好的启蒙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