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在他祖母的帮助下解决了朝中的问题鳌拜,稳定了朝中的局面,但是这是朝廷内部上层贵族的问题,大清还有其他的问题包括三藩,台湾等,康熙选择了解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的三藩。这两个名字熟悉吧,他们就是当年毛文龙毛大帅的部下,这个耿精忠是耿仲明的儿子。他们给后金带来了红衣大炮的技术。原来还有个孔有德的,但是后来孔有德战死,他的后代是个女儿,所以他这藩王的爵位就被削了,只剩下了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三哥藩王。
为什么先解决三藩呢,鳌拜治乱是统治阶级上层出现的问题这个不会威胁朝廷的统治,但是相比之下三藩的威胁可是比鳌拜严重多了,因为他们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地位了,随着三个藩王的逐渐做大,威胁也是越来越大,其中以平西王吴三桂的威胁最大。也是朝廷最早动手的一个藩王。为什么先动他呢,因为他是三藩里面实力最强的,不但统辖了云南,贵州两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有人事任免权和司法权力,并且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他处死的,可以说他对大清是有功的,从顺治年间跟多尔衮合作打败李自成到勒死最后一个南明皇帝,吴三桂可以说是大清的一大功臣。
可是吴三桂不知道的事就是帝王心术,帝王是不会允许大臣特别是外姓大臣做大的,其实朝廷早就已经对他不满了,只不过是因为他当时所在的西南局势太复杂没有他还真不行,所以才会一忍再忍。并且需要他去镇守,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打仗了,那你还养着这么多兵说实话现在朝廷都有点养不起他们了。于是康熙决定开始着手抑制吴三桂的权力了,其实在康熙二年的时候朝廷就已经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然后又很快的收回了他的选官特权这样就相当于革去了他的兵权和人事权力,接着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其实这个时候因为云贵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吴三桂也就没有说什么,虽然说吴三桂这边的权力没有多少了但是云南和贵州实际上还是他说的算,在抑制吴三桂的同时朝廷也没忘记打击其他两位藩王,因为藩王里面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吴三桂的都乖乖的交权了其他的就更不敢造次了。康熙一看差不多了就没有其他的动作了,毕竟当时的朝廷还不稳当,所以双方一直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但是一直到平南王尚可喜的一个辞职报告改变了局面,这位尚老哥呢是三个藩王当中年纪最大的,也是最了解皇上心中怎么想的,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当战事没有的时候,其他的藩王都在加紧练兵这位老哥对操练军队根本不上心,那对什么上心呢?捞钱,他不但垄断了广东的盐业靠着这个收税每年可以获得几百万两的白银,他知道朝廷喜欢他捞钱这样朝廷有把柄也就不怕你了最后我就安心做个富家翁就行了,因为他也看出来了从他们刚接触的皇太极开始这清朝的皇帝是远超明朝的那些文盲皇帝的,与朝廷抗衡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他多次上诏书请求告老还乡,词都差不多什么我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之类的,从康熙的老爹顺治开始到康熙朝这个老哥一共请辞了十多次,但是康熙都以国家正值用人之际少不了他一些托词留下了他,这老哥也习惯了多次跟皇上一来一回来这套,其实这哥们是真想不干了辞职吗,当然不是他只是想向皇上表忠心我没有谋反的意思,当然康熙也知道他的心思。可是在康熙十二年老哥再次递上辞职报告的时候,没想到这次康熙皇帝不但同意了他退休的请求并且回复说:既然老哥你这三番四次想走,在留你也不好意思了算下来你这也有七十多了,那就同意你的要求干脆把你这个藩就给撤了,你和你的所属官军可以滚蛋了。这一下子不仅这个尚可喜懵了,这啥情况我们这一来一回的剧本不是这么演的啊,连其他的两位藩王也懵了,于是他们决定试探一下朝廷。
并且他这次的请辞里面还包含了他的儿子,说既然皇上每次都不想让我走,那就让我的儿子也就是尚之信来做这个藩王,没想到这次朝廷连面子都没给,意思是说既然你已经决定走了,那就走的利索点,什么儿子这个那个都给我走。
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写了一个跟尚老哥差不多的奏折也递交上去了,没想到耿精忠的回复很快就下来了,大意跟尚可喜的差不多就是撤藩滚蛋的意思,可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就没有,因为他势力最大动他非同小可,这事情可给吴三桂得意坏了,看见没还是有区别的他们除了献上了点红衣大炮其他事情基本没干,我可是大清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啊,其他他不知道的是朝廷现在就在加紧开会研究这个事情。
康熙皇帝面对三藩的势力日益壮大,感到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为了削弱这些藩王的权力,康熙采取了削藩的政策,即撤销他们的藩王封号和特权,要求他们交出兵权和地盘。面对这一政策,三位藩王选择了辞职的策略,希望通过主动请求退居二线,避免直接对抗康熙的削藩令,同时保留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他们认为,既然康熙铁了心要削藩,那么通过辞职来避免直接冲突,可能是一种较为体面的方式来应对这一政治风波,但是他们忘记的是他们面对的是少年天子,年纪轻轻就拿下了鳌拜一伙的康熙大帝,会如他们的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