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回复丽娜的小纸条时,尹媂已经彻底的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装b天性的促使下,思来想去的我,只潇洒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开心就好,也不枉我,为你而来!”
俗话说的好:“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从出生起,我们便会在周围人的胁迫下,做着一些不是发自内心的事,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凡是过着集体生活的动物,皆有两面性。
一面是“天性”,即真正的你。
一面是“社会性”,即别人眼中的你。
“社会性”的你,又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即在“家人”面前的你。也就是在“亲密关系”中的你。
所谓“命”好的人,就是在“内层”关系中,可以大胆地做真正的自己,不用担心受到伤害的人。
外层,也就是在非“亲密关系”的,“外人”眼中的你。
所谓“运”好的人,当然就是在面对外人时,也可以率真的做“自己”,并且被大家所接受的人。
“命运”好坏,从来就与贫、富,贵、贱,毫无关系。只与你所经历的一切,带给你的心境有关。
还有什么“命运”,能比开心快乐的做自己,更好的呢?
许多在“亲密关系”中,得不到“满足”,甚至童年的记忆里,压根就没有“亲密关系”的人,便会分不清“里、外”。
这又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就是对遇到的每个人,都视如家人,极其热忱。
要么,就是对遇到的每个人,都视作外人,极其冷漠。
我就是那第一种人。
而无论是以上哪种,都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
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我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面具。
这就导致了,别人喜欢的那些个“我”,都不是“真我”。
如果说,我费尽心机的追来了许多“幸福”。却反过来要被这些“幸福”,将“真我”囚禁。
那么,这些“幸福”还算是“我”的吗?
既然,“真我”已经被“囚禁”。
那么,到底是谁在享受着,这些“幸福”呢?
答案是,那些爱上你的那些“面具”的人。
收到我回过去的纸条后,我曾几度回过头,与丽娜的目光,有过数次交汇。
在她的眼神中,我确实看到了,如她所说的那样,由衷地开心。
这眼神让我开始相信了,自己在丽娜那里,真的非常重要。
但在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我还是如约地去找了尹媂。
十八班拆班以后,她与我相处时,逐渐变得“扭捏”起来。
除了将头依偎在我的肩膀上那次外,我俩在没有过任何身体上的接触,就连手都没有牵过。
不是我不想,更不是我没有机会。
而是没有过类似经验的我,不敢这样去做。
“古书”看得多了,难免受到“封建思想”的荼毒。
“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深植我心。
张韶涵有一首歌,叫《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有一句歌词,很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
我虽然没有真的说出过这句话,那时也还没有出现这首歌。
但并不影响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成为了那时的我,心中的“信仰”。
可这个“信仰”,只会阻止我不去主动对心爱的女生做出“造次”的行为而已。
并不代表,我不会对“亲密”的行为,作出回应。
所以,我和尹媂当时没有进一步的最主要原因,除了是我没有经验并且心怀“信仰”外,还一个就只能“怪”她不够“主动”。
我并不觉得,需要女人主动的男人,有什么丢人的。
因为,那或许说明了,我是真的“爱”她。
自幼起,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遇到“爱”,就会变得克制。
只有面对“不爱”的人时,我才会放纵。
因为,骨子里,我还是那个,自卑到不敢去“爱”的人。
不知从何时开始,尹媂总会在言语中,试着“拿捏”我一下。
我明白,这是多日的相处里,我给她的一种错觉。她相信我为了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
但她的“拿捏”,又不是那种强势的“掌控”。更像是一种,女孩子的撒娇。
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总会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脆弱的“自尊”。
当时那个,自卑且敏感的我,便总是将这些个本意是“撒娇”的“拿捏”行为,错误地理解成了,是对我的一种不尊重。
我确实可以为“爱”放弃一切。
但在这“一切”里,始终都不曾包括,我的“自尊”。
尹媂知道我转文后的班级,竟然是七班后,立刻便表露出了一副,类似于沮丧的表情。
我和她做同桌的期间,也曾和她聊起过丽娜的故事。
所以,我不但非常能够理解,她会沮丧的原因。而且,还会很骄傲于,她这种等同于是“吃醋”的行为。
当时,我很想解释一句:“我不是故意去的七班,这是学校随机分配的结果。”
但我又觉得,这句话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说:“我最终能和丽娜一个班,都是‘缘分’使然!”
十分钟的下课时间,很短。
她不说话,我亦无言。
分别时,我还第一次,先转过了身。
在“阴盛阳衰”的七班,我的前后左右,全是女生。这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美女如云”。
在我的前排,坐着一个叫做于白的女生。
她是我的初中同学。
在初中的时候,她就坐在了我的前排。
她的年龄,比已经早上了一年学的我,还要小了两岁。
于白的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课外书籍。或许,这与她爸爸的职业,是位作家,有着一定的关系。
凡是我能叫得出名字的“国、内”外名着,她家几乎均有所藏。
因此,初中时那个嗜书如命的我,便总会向她借书看。
截止到我与于白重新被分配到一个班里之前,我所看过的所有书中,得有近三分之一的数量,是从她那里借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