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有人都知道,现在只能把希望放到李鸿章身上了,所有人都期盼着他能够赴日议和……
正月十九日。
这一天军机处给天津发电,其中写道“如今倭寇猖獗,我大清国力衰退不是其对手,李鸿章深谙和洋人打交道。如今奉旨赏还其翎顶和黄马褂,并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谈判!得知后还请速速赶来京城请训!”。
确定了这一件事情之后,清政府便将此消息在正月二十三日电报给了日本政府。
日本政府在收到清政府的来电之后,他们清楚的意识到现在已经是最好的时机了。
若是自己在得寸进尺的话,搞不好清政府会拼尽一切反扑,若是那样的话定然会引起来其他的国家的不满,搞不好他们就会对清政府伸出援手……
于是日本便直接让驻京的美国公使田贝告知清政府日本在谈判中所要求的条件。
其中日本在电报中是这样要求的“首先清政府必须答应赔偿军费、确认朝鲜独立外另外还需要割让土地”
这些要求,清政府已经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答应!
于是他们边给日本回文,告知日本只要停战这些要求都是可以应允的,所以说在李鸿章开始谈判之前,这些条件便已经板上钉钉了。
李鸿章的谈判不过是走走样式,然后尽可能的减少赔偿……
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
在这一天李鸿章赶到了京城,随后光绪皇帝便直接召见了他。
李鸿章来到养心殿之后,光绪皇帝先是客套客套说了一些舟车劳顿的话。
说完这些话之后,他便开始叮嘱了起来和日本谈判的事,光绪皇帝说起来了赔款,说起来了开放口岸,说了很多就是没有说割让土地的事情。
李鸿章知道光绪皇帝这是给自己打哑谜的,为了避免自己真割地之后光绪皇帝再给自己秋后算账。
于是李鸿章便直接将割地的事情挑出来“皇上!割让土地一事定不能答应!”
光绪皇帝听到李鸿章说起来了这么一句话,顿时有些发懵。
因为光绪皇帝何尝想要割地呢,可若是不割地日本又怎么会停战呢。
光绪皇帝沉默了好长时间并没有回复这句话,他直接岔开话题问了问李鸿章关于海防的情况。
李鸿章也知道光绪皇帝话中所蕴含的意思,无非就是问能否抵挡住日本……
他直接回复道“没有把握!”
气氛再一次陷入了沉默。
可就是在这个时候,太监突然来传旨说慈禧太后要召见李鸿章。
于是李鸿章便走出养心殿准备赶到慈禧太后那里,可是还没有赶到寿康宫,在途中他们就被一个太监拦了下来。
太监说道“大人!太后偶感风寒,不能召见你了”。
这一趟,李鸿章没有见到慈禧太后……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二十九日。
光绪皇帝再一次召见李鸿章,这一次陪同的还有着翁同龢等军机大臣。
今日所商谈的依旧是谈判的事情,李鸿章也知道这个苦差事是已经落到自己的头上了。
无论如何自己是跑不掉了,既然跑不掉那就想办法将他做好。
于是李鸿章便向光绪皇帝开口提出来一个要求“皇上!犬子李经方曾任日本公使,他的日语十分的好!
“最主要的是我那个孩子他跟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还有着一些交情,老臣希望皇上能够批准犬子一同前去谈判!”
听完李鸿章的话,光绪皇帝想都没想便答应了这个请求。
“允”。
今日的交谈就这样结束。
正月三十日。
这一天在养心殿,李鸿章、庆亲王奕匡和五位军机大臣议论要事。
李鸿章把各国大使对于这件事的态度说了出来。
说了半天,反正就是一句话,谈判洋人是支持的,打仗也支持,就是洋人不会出兵……
所以说希望只能自己找!
二月初一日。
光绪帝在一次召见李鸿章和军机大臣,养心殿内李鸿章又说了一遍各国之间对于这件事的态度。
说完之后,李鸿章提醒光绪皇帝要做好割地的准备……
李鸿章不知道的是他的提醒完全都是多余,因为光绪皇帝早已经做好了割让土地的准备。
二月二日。
光绪帝召见军机大臣,这一次召见军机大臣是来给他们说一下慈禧太后对于这件事是什么看法。
因为在今天早上,对此事一直不闻不问的慈禧太后召见的光绪皇帝了解情况。
当光绪皇帝说出来要割地的事情之后,慈禧太后表现的十分不满。
慈禧太后的这一表现让光绪皇帝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不知道这个老女人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其实这正是慈禧太后的聪明之处,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可以把自己和“割地”的事甩的一干二净。
前日不召见李鸿章就是如此,为了就是避免有人说割地之事是自己致使李鸿章应允。
二月七日。
李鸿章在朝堂上公开了一份奏折,上面的字总计起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光绪皇帝已经把割让土地的权利给他了。
之所以将奏折公开出来就是让这些大臣们知道,自己割让土地是经过皇帝应允的……
第二天,二月八号。
这一天,光绪帝发布上谕,上面写着“现在因为想要和日本国家重归于好,所以特意授权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代表赶赴日本与其商定停战协议”
二月九日。
这一天李鸿章离开了北京城前往天津准备赶赴日本谈判。
二月十七日,准备完毕的李鸿章父子从天津出发赶赴日本。
六天后,也就是阴历二十三日。
李鸿章到达了日本的马关。
也就是在这里签署了臭名的《马关条约》。
来到日本后,李鸿章先做休息和调整为明日的谈判而做准备。
次日,二月二十四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内阁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会晤。
他们先是交换了敕书,随后便开始了中日的第一次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