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是照实说了自己对吴爱民的看法,“吴二哥,为人态度温和,有礼貌,性格和善容易接近,也喜欢乐于助人,而且我听纺织厂的人说,吴二哥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进厂没几个月就学会了开车,修车。”
李母在一旁看的真切,女儿对这个吴爱民的看法很高,而且谈起吴爱民眼睛还带着光。
作为过来人,李母又怎么不知道女儿这是什么情况。
怕是喜欢而不自知。
再加上李母也知道吴爱民租住的院子就是景巧玲之前住的地方,因此,李母根本不相信吴爱民是正好路过。
大概是看见晚上不安全,特意送了李玉一段路程。
今晚的情况,再加上之前对吴爱民的喜爱,李母又觉得结过婚怎么了,人好才是关键。
“那玉儿,你对吴爱民有没有男女之间的那种想法?”李母今天晚上走的是干脆了当的路线。
李玉还在回忆吴爱民这个人,脑中浮现的都是吴爱民的优点,突然听见母亲这么问愣了一下。
随及脸一红,本想说没有二字,可脑中又想起今晚的吴爱民,李玉觉得那束光不仅照亮了今晚的她,也照进了她的心上。
因此,李玉脸红,娇羞的说道:“妈,你在说什么呢?”
说着,李玉说道:“妈,你和我爸也早点休息吧,我去房间洗漱了。”
然后就匆匆回到了卧室内。
李母看此情况还怎么会不知道,和李父相视一笑。
回到卧室的李玉,关上门,背靠着门,双手托着红成苹果的脸,不好意思的跺跺脚。
想着吴爱民是景巧玲大嫂的二哥,那景巧玲肯定对吴爱民也是有了解决的,李玉直接走到书桌前。
抽出一张白纸开始给景巧玲写信,李玉本打算问问景巧玲的意见,然后在决定要不要和吴爱民在一起。
可她错估了信件走的巨慢,信还在半路,李母就以感谢吴爱民为由,邀请吴爱民上门吃饭。
也就是这一次吃饭,李母在饭桌上也旁敲侧击的问了吴爱民很多,看得出来吴爱民也对李玉有些想法。
因此,李母第二天直接去找了吴爱民的师父。
张师傅一听是这等情投意合的好事情,也就应了下来,答应当这个媒人。
“放心,这件事交给我办,不过,不是我推销,我这个徒弟那是相当不错,人品这方面就不说了,就说单单在配送部门,眼里有活还能吃苦,而且学什么都快,是个人才。”张师傅给了吴爱民很高的评价。
听的李母乐得不行,“行,那老张,这件事情就交给你了,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张师傅办事也很快,隔天就叫吴爱民回家吃饭,然后和吴爱民说了这件事情。
“怎么样?爱民,你是怎么看的?你要是也愿意,那师傅就领着你带着东西和对方约个时间,咱们相看一下。”
吴爱民虽然经历过一次婚姻,可就好似住了个舍友,现在跟个愣头青似的,脸唰的一下变红,他原以为今天师傅叫他来是想问问他最近掌握的情况,可没想到师傅是说这件事情。
“那个,师傅...。”
吴爱民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张师傅很爽朗,笑了一声,然后说道:“大小伙子,别扭捏,愿意就是愿意,不愿意我就去推了。”
不过,看自家徒儿这情况,显然是乐意的不行。
吴爱民被师傅这么一说,想着也是,然后对着张师傅点点头,“师傅,我愿意的。”
说完这句话,吴爱民又想到什么,“师傅,就是我之前也结过一次婚,不知道...。”
张师傅笑说:“放心,既然师傅和你这样说了,那对方就不在意你这个问题。”
吴爱民傻兮兮的嘿嘿笑了起来。
张师傅大笑,然后说道:“既然都愿意,但咱们作为男方,那就得主动一点,这样,过两天师傅看了是个好日子,咱们提着东西去李家坐坐,你看怎么样?”
“全凭师傅做主。”
张师傅第二天就和李母确定了日子,双方很快就见面了。
郎有情妾有意。
李玉和吴爱民那天之后开始找对象。
纺织厂的其他人知道这件事情后,很多人都在背后说吴爱民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真是命好。
“早知道我就去追了李玉了,没想到她这么好追。”
“你想什么呢?那可是副厂长的女儿。”
“你看看吴爱民那二婚的都能追上,我条件这么好,怎么不行?”
旁边的工友听到这么说,嗤笑一声,有的人对自己就是过于自信。
看看那样吧,一头炸毛,胡子拉碴,衣服黝黑,手上指甲缝里还能看见黑。
咦,恶心。
纺织厂女工也都在讨论。
“我就说吴爱民肯定不错,你看副厂长都能看上他。”
“早知道我就一直追他了。”
“我看该不会是那个景巧玲给搭的线吧?她之前不是和李玉可好了,听说吴爱民是她家亲戚。”
“不是,我听说了,是吴爱民师傅给保的媒。”
“什么?是张师傅?”
“是啊。”
正讨论着,李玉进来了,瞬间女工们咳嗽示意,紧接着人群中的话题就转移了。
李玉当然知道这群人在背后议论她,可只要被她当场听到,她都无所谓。
李玉想着,不知道自己给景巧玲寄的信和包裹到哪里了。
这边,吴宝菊给景巧玲和陆母讲完俩人在一起的前前后后,口干舌燥的喝了一大杯水。
刚坐下,就听见喇叭上喊着,传达室又有景巧玲和吴宝菊的包裹和信件。
俩人还没来得及后续八卦,得,又得起身。
“走吧,大嫂。”景巧玲乐得。
吴宝菊再次猛喝一口水,起身。
传达室通知的那人还忍不住笑了一下,说道:“早知道你们应该稍微待会,你们刚走这些包裹和信件就送过来了。”
“哈哈,是啊,我们刚回家坐下,这也是巧。”吴宝菊笑着回复对方。
景巧玲和吴宝菊分别将信件装在口袋里,然后又抱着超大包裹往家属院走去。
路上自然吸引了其他家属的注意。
“这是陆家的吧?这是谁给你们寄的?”
走在哪里都有这种爱八卦的人。
俩人笑笑,说家里人,然后就说包裹太重,赶忙离开了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