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煞化解与舍得的因果关系
我说:“蜈蚣煞是风水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描述的是一种特定的环境布局,这种布局被认为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根据风水学,蜈蚣煞通常由以下情况形成:
1、住宅的大门或窗户正对着对面建筑外墙上的水管或排污管,且主管道上有许多分支或固定的支架,整体形状类似蜈蚣。
2、从住宅的大门或窗户往外看,可以看到呈蜈蚣状的电线杆、天线、发射塔、电灯柱、干枯的树干等。
3、住宅外墙或对面建筑的外墙上有形似蜈蚣的裂痕。
蜈蚣煞被认为会对居住者的健康和感情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体质下降、恋爱关系难以有好结果、婚姻不稳定、容易遇到烂桃花,以及引发传染病和肠胃方面的疾病,特别是对小孩的影响更为显着。
为了化解蜈蚣煞,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在面向煞气所在的方位摆放一只铜质的公鸡,鸡头朝向煞气方,因为鸡是蜈蚣的天敌,可以克制蜈蚣煞。
2、使用厚实的窗帘长期遮挡窗户,减少煞气的影响。
3、在正对蜈蚣煞的地方种植玉麒麟,这是一种风水植物,可以破解蜈蚣煞的形态。
4、在玄关处设置屏风,以缓解煞气。
5、在家中悬挂或摆放风水葫芦,葫芦在风水中常用来化煞祛邪。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基于传统风水学的理论,并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有效性。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科学和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建议采取实际的建筑或环境改造措施,或者咨询专业的建筑师和环境规划师。”
汪斌又问:“那我家该怎么化解呢?”
我说:“你家只有几根水管子,摆一对公鸡摆件,和拉上窗帘把水管子遮挡上就可以化解了”
汪斌说:“好,我记住了”
汪斌又问道:“师傅,听说找人看风水或者看病是要拿钱的,不拿就会产生因果,您能给我讲讲什么是因果吗?”
我说:“因果,其实就是姻缘,在佛教和道教都有不同的理解”
在佛教中,因果关系被称为因缘,它主要来自于佛陀对于悟道的体验和理解。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痛苦都来自于无明,无明所产生的种种妄想念头和行为,也是造成了众生的种种恶果。因此,佛教倡导人们要修行慈悲爱心,减少自己的贪欲、嗔恨、愚痴等,才能够在无明的干扰下,逐渐摆脱苦难,实现涅盘。
而在道教中,因果关系则被称为天道,是通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来阐释的。道教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受到天道的支配,任何人的行动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并且作出的每一个选择都将会引起一些特定的后果。道教要求人们要通过学习和修行来减少贪欲,增加仁慈、宽容、谦虚和道德上的自律,在日常生活中遵从天道的规定,以免因为违反规定而导致不必要的痛苦。
佛教和道教都认为因果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人们的一切言行都会产生因果关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和理论上,两者存在着一些区别。
1、因果循环:
因果循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存在,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走向。而这正如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种下子,必然有相应的果报。或许有些人会为这只是一种迷信,但其实它更多地是提醒我们,在现在的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在创造着未来,应慎重待每一个决定,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的选择。将因果循环融入生活中,每一个选择都是一种力量,它会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现在的行动去影响它。就像落下的骨牌,每一个骨牌都会推倒下一个,到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我们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会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健康;勤奋工作,会带来业上的成功;善待他人,回报也会相应地增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 报应相对:报应相对,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法则,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会有因善恶而受到逆之的状况发生。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违背这一原则而不受到代价的惩罚。无论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我一直做好事,可为什么我的生活却没有变得更美好呢?其实,这也与我们所说“报应相对”有关。因为好事不应该是为了得到回报而去做的,而应该是出于内心的真正善意和良知。一旦你的行动带有功利性质,就不再是真正的善行了,自然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好。
同理,如果有人一直做坏事,但他看似并没有受到惩罚,那只能说明他还没有遭遇到真正的报应。因为恶人并不会逃脱惩罚,只是时间的长短不同罢了。而且,即使坏人明显的受罚,他内心的愧疚和不安早已让他身心俱疲。
3. 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佛、道二教派均认为
人的因不是某种必然的、钦定的,而是由个人福德兴衰、诸缘共构而成。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这种自由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干扰。
佛教认为,生命的迷茫和苦难源于贪念、瞋恚、惑等三毒。只有通过持戒、修,发展智慧和慈悲之心,才能消除三毒,解脱轮回,实现超越生死之境的目标。佛法强个人的自觉和努力,而不是靠外在的神仙或天人来拯救自己。
道教则主张“然”,认为真正的人是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在的心灵之美,而不是奔波于名利、权力、声望等虚浮的世俗之中。道教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和“无为”哲学,即以不惑、不畏、不争的精神度面对人生的切。只有在“无为而治”的境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4. 推崇慈悲为怀:佛、道二教十分注重人修养,推崇慈悲为怀,强调包容和谦让之道。
在佛教中,慈悲是菩萨道修行最重要的一环。佛教认为,一个人若能满怀慈悲之心,便能超脱痛苦,获得至福。佛经中也有许多关于慈悲的故事,如菩提道场曾与森林里的动物们共修慈悲,以及阿难陀尊者接纳了众多苦难的人,表现出深厚慈悲之心。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慈悲之心需从内心根源发芽,并不断培、实践。
道家同样重视慈悲之心,强调包容和谦让之道。在《道德经》中,道家将“以己之心,换天下之心”视为一种达到境之道的精神。同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也表达了一种尊重生命、融合万物的情怀。
1、 因果的对象:在佛教看来,一切生命和事物都受到因果的制约。在这个世界的一切发展、变化以及相互作用中,存在着离不开因、果、因缘等关系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对人、动物以至植物、无生命事物的成长、发展合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而道教则注重人的因果关系,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会带来正面或反面的结果,甚至会转化为善神或恶鬼来影响自己的命运。由此可见,因果关系不但适用于生命事物,同时也渗透在道教的心灵观念和宗教信仰中。
2、因果时间轴:
在佛教中,因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因为前世的善恶行为,而导致当前生命状况和未来生命的境遇。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的轮回,即在死亡之后,灵魂将会重复经轮回,而因果则存在于轮回之中。
相比之下,道教则主要强调现世的因果关系。道教认为,人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立即得到应的善或恶报。这种即时的报应可以同时影响个人和社会,例如道德不良的人可能会遭受疾病、贫穷和社会排斥等不利后果。
尽管佛教和道教的因果观略有不同,但两者都认为因果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无法躲避或规避。
3、舍得与佛教哲学
在佛教哲学中,“舍”代表着布施,是获得福报和智慧的途径。布施可以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每种布施都能带来相应的回报。佛教认为,通过布施可以获得财富、智慧和健康长寿,这些都是通过“舍”这一行为实现的4。
4、 舍得的生活禅
舍得也被描述为一种生活禅,它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实践舍得的理念,通过放下执念和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生活禅强调的是内心的觉悟和觉醒,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追求。
5、 舍得的哲学中心论点
舍得的哲学中心论点之一是选择。所有的获得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人们为了追求名利、生活或其他目标,可能会放弃道德、尊严、梦想甚至是生命。因此,舍得教导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必要的努力和牺牲。
6、 舍得与智慧
舍得也是一种智慧,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能够冷静分析和判断。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得失,更是关于精神层面的取舍。通过舍得,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清晰
综上所述,“舍得”的真正含义远远超出了表面的文字解释,它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实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7、 舍得现世报应:
当你请人做事,比如你请我看风水或者是看病,就形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也是利益关系,你是为了你家顺利要一个好风水,我出的的是技术,不管多少钱你都是要出一点的,花了钱就是交易,了解了因果,不花钱这种因果早晚都会存在。再比如找我看病不管多少都要出点钱了却医患之间的因果关系。
汪斌问?“那如果我不给钱会有什么后果呢?”
我笑了笑说:“不给钱也没关系,给你看的风水就等于没看,给你治得病就等于没治过,家宅六神会处处找你麻烦,呵呵呵”。
汪斌听我这么一说马上说道:“那我还是给钱吧,不管多少,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