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哲虽然这么说,自己也不太自信,完全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图,只是让他找个机会告诉这位教师。
林峰思索片刻后点点头,“可以,只要我没课,时间随便挑。”
他渐渐明白,要想瞒住普通人的关注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要躲过国家力量的追查几乎不可能。
毕竟,他归国时已经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并且在抗震救灾中也有显着表现,如果真的有人想去查,不难发现他的真实身份。
这两年没引起重视,大概是因为没什么需要利用他,但这一年情况却完全不同。
各行各业亟待复苏与发展,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参与建设。
送走了三个学生后,林峰回到办公室与其他老师继续闲聊。
毕竟是在电影学院,大家的话题更多是围绕个人趣事或海外生活的经历展开。
尤其是像林峰这种有过外国居住经历的人,自然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
老师们对国外生活同样感兴趣,讨论也显得更加开放自由。
不过当初招林峰时承诺有很多年轻的女同事这句倒是误导了他。
学生确实是年轻漂亮的,但这批老师中符合描述的数量很少。
林峰再怎么向往,也不敢对学生有什么越界行为,在那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师生关系绝对不能逾越伦理红线。
随着时间推移,林峰的教学经验丰富了很多,处理课堂事务也越发得心应手。
到了十月,生活节奏突然变快。
由于两所学校距离较远,他只得协调上课时间,上午在一所重点学府授课,中午批改完作业便赶去另一所学校教英语。
有趣的是,这边的学术期刊基本都是英文版本,很多老师面对专业名词和术语头疼不已。
为了帮助同事们解决难题,作为英语老师的林峰除了教授英语外,还承担起翻译这些资料的任务,主要涉及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高难度文献。
林峰在这方面表现出色,得益于他上辈子在这两个领域的本科学历背景,因此能够更轻松应对复杂的术语和内容。
有一天傍晚,大部分同事都已经离开,白瑶抱着一堆练习题来到办公室找他:
“老师,您还没下班吗?”
林峰抬头见到来人,“啊,是小瑶,你带什么来了?”
随口问道。
“学生的作业啊,今天收的还没改完呢。”
“你是给我送来的?我记得这事不是让给班长做了吗?”
林峰惊讶地说道。
“林老师最近总是不亲自批改作业,同学有意见了。”
白瑶声音甜美,毕竟是表演专业每天都有声乐训练。
“唉,你怎么那么笨呀,说是我改的不就行了?”
“怎么可能骗得了他们?宿友们每天都能看到我在改作业的。”
“也是哦,那你在这儿改吧,这样就不会被人知道是你们班长做的了。”
白瑶得意地坐在林峰身旁开始处理作业。
她已满二十一岁,正值情窦初开的年龄。
对于她来说,眼前的林老师完美符合自己的择偶标准——高大、成熟稳重、魅力非凡,唯一不足是有位女儿,除此之外简直是无可挑剔。
更重要的是,他是重点大学的英语教师,地位显赫让人敬佩。
“林老师这么晚还不回家,豆豆怎么办?”
“院里有个孩子跟他一起去学校的。”
“那吃饭呢?”
“在寄养的地方。”
“那不住一起吗?”
“平日豆豆都在她那里玩,周末会来中关村或者交道口这边我家团聚。”
满足于了解的重要信息,她停止了进一步询问,生怕暴露了自己的用心。
就这样,林峰继续保持其简单平静的生活,而这种教师的职业状态正是最令他满意之处。
学生们单纯直接,与他们相处能让人忘掉烦恼变得年轻起来。
同时他在学术期刊的翻译工作中获得了很大认可,逐渐成为学校内外不可或缺的人才。
不仅这两个学科的文献资料翻译精准,连学术界的权威们都对他产生了好奇:这家伙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能把专业知识讲得如此清晰明确?
终于一天晚上,他又接收到一个新任务,
不过这件东西,自己确实没准备中文版。
既然要翻译就认真翻译吧,当是给自己补上这一课。
在后续的翻译过程中,李振华加入了很多没有出现在英文原版里的内容。
他的本意是好的,却也为此后的一些问题埋下了隐患。
就这样过了半年,那几个说要来找他的人终究没有出现。
后来李振华才了解到,对方因为突然的任务已经出国了,这也让他回忆起了另一件重要事情。
但今天他顾不上别的事情,刚刚的报纸大标题显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
人们虽为这一消息欢呼,却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这次大会将会对国家和人民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更难以想象它会对世界格局的改变有多大。
人们只知道,改革开放即将到来,而改革开放将带来怎样的变化无人能预测。
只有李振华深知这是个无比重要的转折点。
今天的课堂上,他改变了惯有的讲课方式,高兴地宣布了这个消息。
其实同学们对此也并不陌生,只是台下的学生无法理解李振华的情绪远超报纸上的内容。
1979年的元旦晚上,中关村,李振华家。
因为两所学校都有联欢晚会,李振华自然先参加了京华大学的活动,毕竟是自己曾经的老校。
只是这里的晚会平淡无奇,令他觉得索然寡味。
正当李振华打算溜走去参加电影学院的晚会时,一群学生也跟了过来。
尽管京华大学的男女比例略好一些,但在那个年代还是少有女性学生的。
学生们知道李振华同时兼任电影学院教师,那里美女众多,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去追看李振华。
果然,到了电影学院,晚会氛围完全不同。
节目精彩纷呈,表演者也更为优秀。
学生们跟随李振华到来引起一阵热潮,这不仅是李振华的吸引力,更是其他学校的同学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受到邀请的荣誉象征。
晚会现场要求京华大学的学生上台表演节目,然而这群小子完全没有准备,只为了来看表演。
看到他们尴尬的面孔,李振华上前解围,自弹自唱一首英文歌以教师身份展示外语才华,场面瞬间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