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京城里北侧为山区,西边也连着山脉,南部是平原,东部靠海。
一般来说,受影响地区多出现在平原和山区交界的地方,依我看,最大的可能是东北方向。”
“那咱们就听师傅安排吧。”
唯有小壮紧跟林国建,其他人则对他不太熟悉。
由于小壮已经是小组头目,其他成员也只能遵从他的指示。
林建国继续说:“我们分成两个车队向东北方向出发进行救援工作。
途中遇受灾民众就救助,确保他们获得帮助。
各位觉得呢?”
大伙纷纷响应道,“好,我们就照做。”
小壮对林国建有种盲目的信任,他一直认为林建国像神一样可靠。
接着,大家一起检查了车辆,准备好各种工具。
林国建用钢条焊接了一个简易三脚架和滑轮系统以增强救援能力,同时准备了一些必要的工具如撬棍、铲子等。
另外有队员带来了旗帜,方便识别彼此的位置。
最终,一支由皮卡和拖拉机组成的救援队伍带着旗帜出发了,两辆车各备有一桶柴油用于补给,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
林建国与小壮同乘一辆快速前行,当黎明初晓时,他们加快速度继续前进。
路面上有很多损坏地段,导致两车距离并未被拉开多少。
行驶中遇到一辆对面驶来的车辆朝他们高声提醒前往唐山市有大难,请紧急支援。
林建国接到报告立即使用无线电告知所有人员:“目标为唐山,加速赶去那里并沿途捎带任何求助的人们!团结起来力量更强大!”
等到达指定地点,两辆车早已挤满了自愿加入救援行列的路人。
在组织指挥下开始了有序地救援工作……
林建国看到分散救援缺乏效率,迅速拿出扬声设备安装在车顶上,并喊道:“全体人员到此报到,我们要分成几个救援团队!”
聚集起来的一群人井然有序地排成了队列。
林建国站出来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开始分配具体任务,确保每项行动有效展开。
他还指定了探索队伍及负责各个点的小队长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明确分工协作。
林建国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很快找到了需要最先援助的目标位置——废墟中一处幸存的家庭,并通知其他队员们立刻进行营救。
他继续深入搜索其他区域,在面对困难救援点时做出艰难决策。
每当发现无法立即援救的情况,则用红旗标注以便后续进一步评估。
随着军队救援队伍到达后,看到现场不同色彩标志明白了这些信息。
于是根据提示立即展开了有效的营救作业。
在这个过程中,林建国反复提醒队员们要集中精力尽快插旗定位以协助专业救援力量到来后的高效运作,并强调给予被困者精神上的鼓舞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最后,经过长时间高强度搜救,整个地区被详细覆盖了一次。
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深知这是一份充满希望的生命救援使命。
李晓明在探索完一个区域后,随即转向了下一个目标。
不久,标志物再次用尽。
正在他苦恼如何获得新标志物时,突然听到自己那辆越野车的轰鸣声。
车上高音喇叭响起:“所有搜救队员请注意,若手中的标志旗用完了,请前往此处领取。”
这是位女士的声音。
李晓明不假思索,即刻朝那个方向走去。
然而此时运气不佳,他的义肢在前行时不幸卡在了石缝里。
李晓明清了一把力试图解脱,却没想到导致义肢从腿部脱落,他失去平衡,在废墟上摔倒了。
“同志,你没事吧?”
旁边几位士兵见状立刻前来帮忙,发现李晓明缺少了一只脚。
“麻烦大家帮个忙,我的义肢刚才掉进石头缝里了。”
他并无大碍,只是失去了义肢因而摔了一跤。
这些士兵很快帮他取回了义肢,并协助他重新装好。
政委也注意到了这里的情况。
“这名同志,像你这样怎么能加入搜救队伍呢?太危险了,还是到后勤部门去帮助比较好。”
“报告政委,这位是李晓明同志,是我们这支队伍的领导,组织并提出了使用旗帜标记的方案。”
“哦,不好意思,李晓明同志,请您谅解我之前的说法。”
“没关系,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救援时间窗口正在关闭,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并救出那些易救人员,以防二次灾害带来更大的危害。”
提到 ** 余震的问题,政委神情变得严肃,“你说还会有余震?这是有可能吗?”
“有较大可能。
根据其他灾难的经验,主震后常伴随多次不同程度的余震。
在这种时候尤其要注意避免次生灾害。”
李晓明继续说道,表明可以利用广播宣传关于自救与避震的知识给众人,从而指导更高效且保护自身的救援行动。
这一提议得到了政委的认可和支持。
当天晚上,救援力量持续增加。
但现场却出现了新的困难:缺乏适合救援工作的工具,人们不得不以手工方式进行清理工作。
而此时每分每秒都显得极其宝贵。
为了提升效率,李晓明开车找到了当地的钢材厂和木器工厂,运用自己特殊的能力生产铁铲和其他手动器具,并解决了木材短缺的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足够资源为整个营救团队提供所需的器材。
在将初步制备好的部分物品带回后,他向指挥部通告了还有大量物资可供支援。
随后由运输部队携带更多机械设备来到此地。
一切安置完毕后,李晓明则专注于改进及扩展生产线,以保障后续救援需求。
他不仅保证了铁锹头的供给,同时安排寻找适宜材料来制作手柄部分,并最终实现了有效的自我保障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 他不断协调各部门间的协作,确保每个人都有适当的防护措施以及了解基本安全指引. 这不仅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也为后续的搜救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在矿井坍塌事件发生后,救援队伍已经组织了多个木工技术人员,他们利用废弃的木材加工工具,赶制出了许多可替代工具。
侯大林也在紧张的忙碌中,终于找到时间稍微吃了一些东西。
观察着现场的情况,侯大林深知,当前的简单手动救援方式难以迅速解救那些被困在深井中的矿工。
他意识到,要真正拯救更多生命,必须有更强大的机械支援。
于是,在吃完简餐后,侯大林驱车赶到救援指挥部,这里是唯一有电台能与外界通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