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
原来我就想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一直听人讲过,但是没有亲自阅读过,所以想自己去领会一次,以前《外国文学作品选》中看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这个故事的片段,有兴趣,看一下故事,十四行诗却读不太懂,偶尔的爱情,亲情诗才让我懂那么一点,认为我还是没有到那个精神层次可以看懂莎士比亚的精华,也许是青少年无法领会的那种大智慧,因为青少年的人们懂点爱,理想,却不知真实社会并不是我们幻想的那样,也许只有智慧才能让我们更好的维护我们的爱与理想。
在绿原的前言中介绍莎士比亚,因马虎没有注意到此书不止一个故事,为此我正在疑惑为何要介绍《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奥瑟罗》,而在目录中明白,原来此书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实际中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一个串烧,虽然是减缩版,但是还是兴奋,这样可以更多欣赏莎士比亚的风采,喜中填乐,意外惊喜,从6月6到12号,7天看完这几个故事。收获不少。
看小说总会画一个人物图,来帮助自己分析理解,更好的理清楚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什么原因造就了情节的发展,那个人物的出现导致剧情的高潮与新奇,把五个故事画成一个个线性图,也可以引导我写读后感的时候更方便回顾情节。
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诗人,也是戏剧家,虽然不太懂戏剧家,但看这剧本也会让我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译制片者,朱生豪,经数年呕心沥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相信爱莎剧之情不比梁实秋少,以前听说梁实秋也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也称诗…第一人,但译者朱生豪(十年之功),是译,戏剧全集却没有译十四行诗,不知什么原因只活了四十二岁,无法分辨谁译的好,一没有见过梁实秋的译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好坏只能参考莎士比亚的原文英文版,不精通英文的我只能傻傻的呆望着那一本本英文本,却无法下手,英文书籍,图书馆颇多,只有遗失珍珠,为了不抱憾终身,只能从英译本下手,解燃眉之急。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没有读他们故事之前,分不清楚那是男,那是女,现在明白朱丽叶,热情,善良,执着,有主见,且行动的女子,自我牺牲的爱情悲剧,惊讶着一代代青少年,也影响一代代,百年之后,它的魅力口头相传,亲眼目睹,那种为爱沉醉,沉迷之中的幸福 让少女们多了一份幻想与崇高,让爱情在增加一份神秘之后同时,更增加一份伟大,让人怜爱之余又有尊敬热爱之情,而且有许多处都描写的很真实,性格一时激动,维护主人利益,在仆人,亲朋好友之间造成冲突,后果导致事情发展,劳伦斯的重要也不可或缺,茂丘西奥与提伯尔特是第二次蒙太古与凯着莱特两个家族起冲突,也是事情的转折与高潮,让爱与突变下的友情,亲人之爱,尊严之一种复杂的心情,涌上主人翁心头,(仆人第一次冲突导致主人相遇)悲剧之最,墓地的惨案再一次有帕丽斯与罗密欧的格斗,罗密欧且自杀与朱丽叶再醒来自杀,导致两家和解而结束,爱情在这一切经历中都升华,也得以显现它的伟大与珍贵,说明它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也让人思考是什么导致悲剧的发生。
麦克白,是讲一个将军在弑君陷友之后,一串行动感情变化,心理刻画,让人拍案叫绝,把君主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怀疑众人的心态刻画的引人入胜,在行事之前的那种自我挣扎,自我分析,又说服,把一系列的情感表达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其实也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有迟疑,犹豫,恐怖,勇敢,庄严,更有野心,残忍,冷酷,可能正是盲目导致恶果的快速到来,仁慈的主上,善良的人也有消逝的那一刻,人们只不过大同小异的自我欺骗,明知是恶,却欲而为之,可能后果必然,麦克白夫人的游梦中洗手让人心中恐惧,人性是划分是人们自身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哈姆雷特,老讲成哈利波特,曾认为在一个复仇的环境,再自我生存,又懂得如何做到恰如其分,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定环境下,自我的信念进行冲杀的人类,每个阶段的人们都会遇到问题,作者只是让这一形象上升到一定高度,而精典化,突出这种爱恨的矛盾,让人自相挣扎,寻找解脱与出路,却不知在那错过胜利之门而走上绝谷,人生在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死得其所也比平淡度过余生来的更有价值,其实哈姆雷特,因母亲乔特鲁德交谈之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波洛涅斯,而这个安静,平和,柔弱,一心爱他也想他爱她的好,却不相信这一变故而忧伤而死,最后奥菲利娅的哥哥与哈姆莱特在殿前决斗而双死,哈姆莱特也是杀丹麦国王,克劳狄斯后也亡,这种不是你杀我,就是我取你性命的宫廷斗争,让善恶更突出,曾怀疑过,哈姆莱特爱过奥菲利娅吗?后来认定,莎士比亚一定会认为爱过,再复仇的路上无意杀死她,让爱情堕落,凋零,不更增加悲剧的悲哀与愤懑与无奈,更丰富了主人公复杂又难以明白的感情,人生在世,有很多感情连我们自己都说不清,而又有谁说的清楚,主人公的复杂,只真如歌德所讲:“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红嫩绿的昂贵的花瓶里。”思想的君主,因复仇的重担而必然的命运让人多了些感慨,还认为也许哈姆莱特总是感觉到,哈姆莱特就是莎士比亚,那复仇似乎对世界黑暗残酷的一面进行还击,那用戏剧表达自己感情正好是作者所做的工作,至死斗争的决心是哈姆莱特的命运,好像也表明莎士比亚会战斗到底,至到生命完结,是否,作者也认为自己像哈姆莱特一样,有自己的使命,也有自己无法改变的绝望,茫然若失……
李尔王中,从考狄利亚的求真,责任,真诚中体会到为人真诚,应当知道自身职责,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但在中国的儒家的教育的教育中,华夏子孙,万事以孝为先,但其中或多或少,也都有不足的地方,中国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道德课,他也讲的内容是唤起人类的良知,自制欲望的底线,而这个家庭之后,变化决定不同的人在不同选择中,能言善辩不断会有因果,也会被世人评价,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淡化和破灭所感到的悲愤,无法确定。李尔王经历国者,平民,从昏聩国君到渺小平凡人,渴望亲人之爱,如此难自己而升华,结束悲剧,却让人懂得,爱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他人的爱,更理性的分辨他人,正直坦率的肯特伯爵,忠诚的葛罗斯特伯爵,纯朴正直的爱德伽,最后爱德蒙的言语也闪着人性,这些选择与欲望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的。
奥瑟罗中最初也认为嫉妒,占有欲,让奥瑟罗在杀妻后又吻,看到最后发现这是那些,在认为一定完美,而在无法完全舍弃,又不能同时选择毁灭,也许这个单纯,诚实,豪爽的出色战士,无法相信也不知别人与自己有何不同,认为别人一样善良纯洁,诚实相信别人也和自己一样诚实,伊阿古的恶是利用身边人的性格差别,更导致悲剧的发生,妻子爱米莉娅在于苔丝狄蒙娜的一段对话中更表达 那个偶然下,真实往往让人意想不到,而荒唐可笑的场景让人大惊 无意间的错误让人难以明白,那杀妻之吻与自杀吻别人,人善与恶在人心底交锋,战火起,也许死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让人起来思考,无论怎样划分,人们自己一定要分清楚 善恶的界限,这也是自身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善的性格有自身不足,恶也是自食其果的可能,善与恶的交战,结果也真的说不上谁胜谁败,认同心灵是一田地,种什么,什么生长,拔掉什么,什么就消逝,选择后果是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代价,人生的路上,人们选择什么,也是有相应的收获与代价,这是必然,不有关不是命运作怪,是性格矛盾,只是让人有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超越自己,创造全新自己。
2010年6月12号,星期六,15:41
补充:
1.害怕买椟还珠,看故事情节,不求甚解。
2.专心看,感悟,触动心灵,在过程中选择哪一种性格,舍弃什么。被感染,有所思考,警觉,其实也必太强调结果与目的。
3.戏剧五幕,情节快,语言易懂,在基础上故事精短且真实,说明莎士比亚有才华,作品也会收到作者本人影响进行创造。
4.戏剧中很多名字只是推动情节的讲述者,但有的很重要,有的刻画的不丰富,可能高产,但是不精致,细节不够完美,作者不够谨慎,但是作者感染力扑面而来,有目共睹。
2010.6.12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