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周飞再一次来到了永乐大明世界。
这一次,周飞没有藏身在金銮殿后的帘子后面看朱棣上早朝了,一过来就被朱棣带着去了码头那边给朱高煦率领的三万大军送行。
除了三天前周飞看到的二十多艘盖伦船之外,这一次又多了二十多艘盖伦船、五艘宝船,一共五十五艘大船!
盖伦船装的人较少,宝船装的人较多,三万大军并没有把这支规模庞大的海军舰队装满,平均每艘船也就装了五百多号人。
这样一支海军舰队,在永乐时期,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几乎是无敌的存在,是倾国之力!
但是,三万人的海军舰队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一支舰队罢了,朱棣豪言壮语:“我的目标是在两年之内建成一支十万人的海军,五年之内建成一支二十万人的海军!”
这个目标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对于大明来说,周飞相信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不说大明了,被大明推翻的元朝,当年忽必烈三次想要征讨倭国,第一次就召集了三万人的海军,第二次直接召集了十四万的海军!
就像《秦时明月》中秦始皇的说法:“三百人抓不住,那就三千人,三万人,三十万人!”
大国就是这样的豪横,一次失败不要紧,大国随时可以组织更多的兵力。
小国就不行了,大国随意的一次攻击,小国都必须全力以赴。
倭国对于元朝的征讨,第一次就派出了十万大军对付元朝的三万人,第二次更是倾巢出动。
只是可惜,元朝没有选择好时间,第二次征讨的时间点是八月份,正值台风肆虐的时间,结果元朝十四万大军半路上就损兵折将,不得不终止。
等到第三次征讨,元朝因为各种原因终究没有付之行动。
倭国靠“运气”战胜了元朝,让元朝放弃了征服它的动作。
大明的生产力和国力比元朝有了进步,创建一支二十万人的海军,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现在的永乐朝还得到了周飞的送温暖,生产力有了质的提升了。
“出发!”
伴随着朱棣一声令下,数十道悠长的号角声响彻在江面之上,五十五艘舰船缓缓起航,驶离了金陵城,朝着长江下游驶去。
最大的一艘宝船的船头之上,身披铠甲的魁梧壮汉朱高煦凝视着朱棣这边,凝视着金陵城,久久没有回头。
“这一次进攻主要的目标是倭国的天蝗,还有它们的室町幕府,让他们群龙无首,然后我们的士兵开始登陆,逐步蚕食倭国土地。如果这个目标答不成,先强迫倭国签订赔偿和割让土地的条约,等我们更先进的战船、大炮、火铳造出来,我们再发起进攻……”
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以及文武百官都来了送行,但都站在远处,只有周飞站在了朱棣身后,紧挨着他。
在舰队缓缓驶离之时,周飞听到了朱棣低沉的声音。
尽管这个声音很平静,也充满了狠辣,但周飞依然听出了朱棣内心深处的担忧之情,既是担忧这一次出征会出问题,也是担忧主帅朱高煦会有意外。
虽然说为了这一次的出征,他们经过研究讨论,造出了盖伦船、红衣大炮、鲁密铳等先进舰船和武器,但战争是残酷的,充满风险的,谁也不能保证在战争中能顺利的活下来。
更何况,这一次是渡海作战,和以前的作战完全不同,前面还有元朝对倭国连续两次作战的失败。
天降猛男的朱高煦能不能在海战中也屡建奇功呢?
朱棣显然是有着担忧的。
“只要不冒进,徐徐推进,相信汉王会得胜归来的。”
周飞没啥好说的,只是说着安慰的话。
直到舰船只剩下了淡淡的影子,朱棣才起驾回宫,然后设宴招待了周飞。
周飞这次没拒绝,吃完了中午饭才返回了现代。
……
“今天大明这边似乎有大动作?”
外国使馆,倭国使臣的住处,僧人祖阿见到肥富一脸忐忑不安的从外面匆匆返回,顿时心中一紧,连忙招呼肥富坐下,然后询问他道。
肥富低声说道:“大明派出了一支庞大的水军舰队,人数超过了三万人,似乎有重大军事行动!”
祖阿心下一跳,连忙追问道:“可探听到具体情况?”他的声音变得有些干涩,但他自己并没有察觉到。
肥富摇了摇头,叹气道:“并没有,只知道是汉王朱高煦统军。”
“汉王?”
祖阿眉头紧皱,随即猜测道:“是否是针对北元的军事行动,从海上绕过棒子国那边,海的另一边进攻北元。”
肥富喝了一口茶,眼睛盯着他的眼睛说道:“从棒子国那边往东走,就是我大倭国,我担心他们顺手牵羊,会趁机进攻我国。”
祖阿面色一变,接着却笑了起来说道:“大明皇帝不是已经答应了我们,只要我国能处理好在大明海边骚扰的浪人,他们就和我们正常贸易往来吗?”
笑声很勉强,他自己都听得出来,更别说肥富了。
肥富苦笑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大明如今国富民强,武器先进,远胜我国。一旦他们对我国展开进攻,我担心……”
后面的话他没说下去了,但祖阿也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我大倭国自有神风护佑!”
祖阿忽然神色一松,微笑着说了一句,然后反问道:“此次出使大明,也是阁下力劝将军做出的决定,为何此时却心生忧虑呢?”
这话一出,肥富顿时愣住了。
“神风护佑”这事他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前面的元朝第二次征讨倭国时,十四万大军被台风重创的事情,然后倭国上上下下由此认为台风是眷顾、护佑倭国的神风,倭国有神风护佑,不惧怕任何敌人。
肥富虽然有点信这个,但最多也就一两成信,另外的七八成是不信的。
他之所以愣住,是想起了这一次的出使,的确是因为他多次力劝足利义满才有的行动。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时他认为大明天朝上国,一直秉持外圣内王之道,对外非常和善,所以才认为倭国和大明可以展开贸易。
但现在,他隐隐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劲,大明竟一反常态的大造舰船,而且派出的三万海军的目的也没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