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鬼’就在咱们头上飘过去了啊。那一身红衣服很醒目,好多人都被吓得尖叫,您没看到吗?”贺双卿感到甚是奇怪。
“没有啊,”蒲松龄双手一摊,满脸无辜,“而且除了咱们,鬼屋里根本没几个游客,哪里有人尖叫?”
“可能您没看见吧。”
贺双卿还没意识到什么,可苏嘉禾突然发出了尖锐的爆鸣。
“啊啊啊!蒲老先生,您真的没看到吗?不要吓我啊!我明明感到她的衣服擦着我的脸过去了呀!”
“我不会见鬼了吧,卿卿,咱们回房间吧,我害怕。”
苏嘉禾拉着贺双卿,就要往别墅里逃。
“苏姑娘,我和你开玩笑了。”蒲松龄见苏嘉禾被吓得六神无主,连忙起身行礼道歉。
“对不住了,老夫一时兴起,戏言几句,不料真的吓到了苏姑娘。”
“蒲老先生,您真的是在骗我吗?”苏嘉禾抚着胸口,心跳还没有平稳下来。
“其实那个红衣女鬼我看到了,就是一根绳子,牵着一个假人,世上本来就没有鬼神,苏姑娘不要怕了。”
“哦,那就好。”苏嘉禾又坐了下来,喝口茶顺了顺气,“蒲老先生不愧是灵异鼻祖,这么会吓人。”
贺双卿愣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苏嘉禾为什么这么害怕。
几人相谈甚欢,直到夜深,才回房歇息。第二天一早,便赶到高铁站,来到淄川。
“苏姑娘,现在淄川最有名的是什么呀?”蒲松龄走在大街上,一边打量周围的风景一边问道。
“这个嘛……其实这两年,淄川最火的是烧烤。”
“烧烤?”
“就是一种美食,把各种食材放火上烤着吃。”苏嘉禾说道,“因为淄川的烧烤物美价廉,因此吸引了各地游客。”
“没想到三百年后,家乡居然以烤肉闻名。”蒲松龄笑呵呵地说道。
这时,一辆公交驶过,停在了不远处的公交站旁边,玻璃上赫然贴着“烧烤公交专线”。
“快上去。”苏嘉禾带着贺双卿和蒲松龄一路小跑,赶上了公交。
本来,苏嘉禾还正为去哪家烧烤店而犯愁,不料说曹操曹操就到。既然都开通了专线,必然是最好的烧烤摊。
半个小时后,车子就到站了。苏嘉禾三人下车,只见一家朴实无华的店铺门前,摆满了桌椅板凳。虽然还没到饭店,但是已经有许多人在等候。
老板站在门口的炉子旁,一边不停地翻着烤串,一边用刷子往上刷油,动作十分熟练。
“这烧烤真香啊。”烤肉的味道传来,蒲松龄忍不住嗅了嗅。
“我先占个位置,卿卿你带老先生去选菜。”苏嘉禾说着,就已经瞅准了一个空座,三步并两步跑过去坐下了。
不一会儿,烤好的串串就陆续上桌了。然而,看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烤串,蒲松龄的眼眶竟然一点点红了。
“蒲老先生,您怎么了?”
“唉,没事,”蒲松龄擦了擦眼角,“三百年前,家乡的百姓还缺衣少食,现在竟然能人人吃上肉了。”
“现在夏国各地,大家都能丰衣足食。”苏嘉禾说着,拿过一张小饼,卷上几块烤肉,放到了蒲松龄盘子里。
“后世真好啊。”蒲松龄一边嚼着饼,一边不住地感叹。
几人正在吃饭,突然烧烤店门口的音响传来了一阵歌声。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
……
“这么巧?我笔下也有个罗刹国。”蒲松龄听到歌词,猛然一惊。
“蒲老先生,这首歌就是根据您的《罗刹海市》改编的。”苏嘉禾说道。
“乡野怪谈,竟然还有人传唱?”蒲松龄连烤串都顾不上吃了,竖着耳朵,静静听着音响放出的歌声。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听到这里,蒲松龄不禁拊掌大笑。
“哈哈哈,这词乃何人所作?比我还犀利几分。”
“罗刹海市讽刺的以丑为美,到今天依旧存在,因此这首歌一出来,就传遍全国,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那马户又鸟,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一曲终了,诙谐欢快的旋律还在耳边久久回荡。
“这首歌唱得没错,善恶不分,黑白颠倒,从古至今皆是如此。”蒲松龄长叹一声,继续低头炫饭。
吃完饭,苏嘉禾带着蒲松龄来到了蒲松龄故居。
“先生,这里就是您的聊斋吧。”
“大概是这里,只是这房子,不是原来的房子了。”
蒲松龄说着,推开了景区门口的闸门,只见自己的雕像赫然立在面前。向左一转,便是一个四合院。
站在院中,四处环顾,蒲松龄蓦然回忆起了儿时玩耍的时光。
“这个院子,和我小时候的蛮像嘛。”
一间厢房里,摆着一副古朴简陋的桌椅,墙壁上高高挂着“聊斋”的牌匾,牌匾下是蒲松龄的画像。
“确实有些像我,只是太过严肃,看起来苦大仇深的。”蒲松龄盯着画像,笑吟吟地说道。
“毕竟在后世眼里,您是一名读书人嘛。”
“呵呵,读书人?我读得什么书啊。”蒲松龄的语气中颇有几分自嘲。
“我考了十来年科举,只得了秀才,一辈子在老家教书。如今年过花甲,也不指望走仕途了,余生写写书,听听故事,就这样吧。”
“蒲老先生,不是我安慰您。如果您科举高中,做了官,或许在今天没有这么大的名气。”苏嘉禾不知自己说得合不合适,但确实是心里话。
“哈哈,说得不错。”蒲松龄仰头看了看院中的大树,阳光被树枝筛过,落在他苍老的脸上。
院落不大,不到一个小时,几人就参观完了所有的房间。
“蒲老先生,附近还有个好玩的地方,我带您去吧。”
“哪里?”
“您去了就知道了。”
苏嘉禾在景区门口打了辆车,不一会儿,几人就来到一个公园门口。
蒲松龄抬起头,只见石门上刻着三个大字。
“聊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