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盲(一)
[病案]刘某,女,19岁,于1965年6月前来就诊。患者自述,当日清晨于室外阅读书籍时,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严重至一步之内无法辨识他人容貌,此症状令其深感不安。患者平素面色无华,缺乏血色,眼神常显疲惫,似有长期劳倦之象。
[治则]补养肝血。
[取穴]针肝俞(补),右眼视力即见好转;继针足三里(泻),左眼随之进步。再度行针,视力恢复。
[评析]暴盲一证,属眼科急症范畴,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从中医理论而言,多因肝气上逆,气滞血瘀,或元气大虚等引起。盖肝开窍于目,肝气上逆则目失所养;气滞血瘀则目络受阻;元气大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皆可致暴盲。其起病突然,正如明代医家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所言:\"平日素无他病,外不伤轮廓,内不损瞳神,倏然盲而不见也。\"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之急性视神经炎、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所致之视力骤降颇为相似。
本案患者之暴盲,当属肝虚血少,不能上输目窍所致。《玉龙歌》有云:\"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此论切中肯綮,为治疗本病之要旨。肝俞穴为肝之背俞穴,补之可滋养肝血;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泻之可健运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故本案治疗即师其法,单用针治,取补肝俞以养血,泻足三里以泻实补虚。如此,则肝血充盈,目得血养,视力自可恢复。
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针刺肝俞穴可调节肝脏功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环;针刺足三里穴则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二者相配,可改善眼部组织的营养状况,促进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此即中医\"补虚泻实\"之法在眼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
此外,在治疗暴盲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应及早诊治,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其二,可配合中药内服,如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等,以增强疗效;其三,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其四,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以辅助治疗。
总之,暴盲一证,病因复杂,治疗需辨证施治。本案采用针刺疗法,取补肝俞、泻足三里之法,体现了中医\"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为治疗肝虚血少型暴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暴盲的治疗还需考虑患者的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可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目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同时,可配合情志疗法,如音乐疗法、冥想等,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上,医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针刺的深度、力度和留针时间。对于肝虚血少型暴盲,针刺肝俞穴时,可采用补法,即轻刺、慢刺、浅刺,以滋养肝血;针刺足三里穴时,可采用泻法,即重刺、快刺、深刺,以健运脾胃。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适当配合其他穴位,如太冲、光明、睛明等,以增强疗效。
在中药治疗方面,除了常用的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外,还可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用其他方剂。如肝气郁结者,可选用逍遥散加减;气滞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元气大虚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同时,可配合使用一些具有明目作用的中药,如菊花、决明子、枸杞子等,以增强疗效。
在饮食调理方面,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可多食用一些具有滋阴养血、明目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桑葚等。同时,可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c、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柑橘等,以促进眼部组织的修复和视力的恢复。
在生活调护方面,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用眼等不良行为。可适当进行一些眼部保健操,如眼球转动、眼周按摩等,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同时,应保持室内光线适宜,避免强光直射,以减轻眼部负担。
在预后方面,暴盲的预后与病因、病情轻重、治疗及时与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肝虚血少型暴盲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较好。但对于一些病因复杂、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和调护,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医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观察,以确保患者的视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综上所述,暴盲一证,病因复杂,治疗需辨证施治。本案采用针刺疗法,取补肝俞、泻足三里之法,体现了中医\"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为治疗肝虚血少型暴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重情志调理、中药内服、饮食调理和生活调护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以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视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