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官阶级向来都是反对武将扩张,文人总想着白日做梦,既希望不用花到朝廷国库一分一厘,又想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战争,这帮人的徒子徒孙到现在还有。
世家大族看待问题的角度,这跟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是不一样的。
这群依靠科举团结起来的文人集团,他们思路跟血缘传承的世家大族截然不同。
世家大族拥有寒门子弟所没有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做主人翁意识。
如果把国家当做一家公司,皇帝是董事长的话,世家大族就是公司股东,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顶多算是职业经理人。
股东和董事长之间或许有股权争议,有时候还会为了抢夺董事长之位打破脑袋,但是任何股东都不愿意看到这家公司亏损。
历史上经过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世家大族的门生、故吏、亲信、朋党全部丧失殆尽,在事实上已经沦为寒门庶族,导致所有权力象征性集中到皇帝名下。
为什么说象征性集中到皇帝名下呢?
在各个地方的世家大族灭亡以后,皇权看上去会非常集中,皇帝再也不会受到世家贵族的掣肘。
现实情况却是皇帝根本没办法一个人管理天下,要是不倚重身边的内臣、近臣、宦官、外戚,想要把命令传出皇宫都做不到。
既然无法跟世家大族这种公司股东共天下,那就只能通过科举选拔。
科举选拔上来的人确实优中选优,这跟世家子弟依靠血缘传承的门荫入仕完全不一样。
然而科举选拔上来的官员们,即使本事再大也是皇帝的打工人,就连公司股东都算不上,这个国家是好是坏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种科举选拔出来的优秀官员天生就会叛国投敌,毕竟他在这个国家累死累死永远都是打工仔,国家是好是坏确实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哪怕换个外族胡人做皇帝也是一模一样。
要是这些优秀官员单纯跑路还好,就怕他们还会带着核心技术和嫡系团队一起叛国投敌,而这也是为什么唐代以后中原王朝会经常遭到外族灭亡。
反正职业经理人都是打工,给谁打工不是打工,给谁效命不是效命,哪边薪水高就去哪边,有奶便是娘。
只要效命之人是皇帝就行,至于这个皇帝是不是外族胡人,他们根本就不在意,更没一点廉耻之心。
或许有人认为世家大族灭亡有益无害,毕竟这确实让寒门子弟获得上升通道。
可是世家大族上车之后会把门锁上,依靠科举入仕的文人集团,难道他们就不会锁门吗?
先富带动后富尚且做不到,你还真相信科举选拔的官员上车后不会把门锁上?他们也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阻止后来者上车。
在世家大族消灭掉以后,文阀群体随之出现,即是在两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皆由士大夫出题把持,由此形成一个新的垄断阶级。
这些士大夫阶层垄断着国家官员的上升通道,在思想上又毫无负担给谁效命都是行,于是唐代以后就变成多数文人不知兵略,而且还总喜欢卖国,逐渐把卖国当成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
直到现代社会爱不爱国还是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话题,这不得不说确实是巨大悲哀。
而这也是因为大家都已经没有主人翁意识,大部分人认为国家兴亡关我屁事,这天塌下来也会先砸死高个子,或许还有很多人巴不得一起毁灭。
普通百姓这么想没问题,要是官员都是这种思想,那么这个国家或者王朝距离灭亡也就不远啦。
殷景阳想要听听秦玉卿有何看法,他面露好奇问道:“御史令,你对于开拓西域持何意见,你该不会也是建议放弃葱岭以西吧?”
“皇孙殿下,说这话的人脑子都是不好使,我朝在葱岭以西地区还有大宛郡和柘折郡,这两个地方都是盛产汗血宝马,其中大宛郡更是琅嬛公主的封地,我怎么可能会提议放弃。”
秦玉卿属于强烈支持开拓西域,可她也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尤其是要保持财政平衡。
殷无咎对此并没多加过问,他直接把军国大事交给太子和宰相们去讨论。
太子殷天骄同样支持开拓西域,只不过他考虑到东西两线作战,为此希望西州军先以战略防御为主,而不战略进攻夺取土地。
西王殷天浩同样也是这个意见,他还需要时间来扩编西州军。
没想到朝中有人趁机提议放弃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搞得满朝文武各执一词,庙堂诸公争得脸红耳赤。
幸好殷无咎没有管理这事,不然的话,按照他的暴脾气,只怕又要先抓几人来杀鸡儆猴。
殷无咎绝对不允许到手土地丢掉,他可以暂停进攻,但绝不会把吞下去的土地再吐出来。
殷天骄相比殷无咎更好商量,他干脆放任宰相们去讨论争执,而他的态度实在有些模糊不清,搞得大家都不敢跟着下定决心。
这天早上他们三人聊了许多。
薛涛从秦玉卿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她逐步了解到朝廷里面的军国大事。
在这期间,薛涛不由自主对殷景阳产生佩服之意,他明明跟自己年龄相差无几,可是在国家大事上却能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还能跟秦玉卿聊得有来有回。
秦玉卿倒也没有轻视殷景阳,她向来都是认为学无老少,达者为先,在学问上不分年老年少,谁先通达谁就居前。
在中午用膳的时候,殷无咎不知为何紧急把宰相们找来召开御前会议。
秦玉卿还没来得及用膳便驾车前往皇宫,她留下薛涛和殷景阳两人在秦府读书。
薛涛完全沉迷在书房中学习,她没想到秦玉卿这里竟然存有《鬼谷大典》,这部类书集古今之大成,全书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卷,里面记载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典籍。
殷景阳干脆陪着薛涛一起翻阅《鬼谷大典》,他老早就听说过这部类书记载着很多失传已久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