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
后世可能不知道,这个年代有个词儿叫“开门办学”。
就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学工、学农、学军劳动。
甚至一些大学还有校办工厂和农场等“三学”基地,每学期一次,每次二到四周,学校停课让学生参加校外活动。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
在一些老师和学生当中,觉得这是扰乱了正常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秩序。
但是对于一些不怎么想上课的“童鞋们”,这就是一件大好事儿了。
“三学”期间可以不在教室里上课,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更是不用写作业,也没有考试,还可以暂别校园“闯荡”社会。
因此,每到安排“三学”活动的时候,“童鞋们”无不欢呼雀跃、兴高采烈。
所以嘛……
年轻人不咋爱学习,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这个年代的“三学”活动,内容非常复杂……
很多学校算是各显神通,分别联系说得上话的各种社会单位。
有的学生被分到电机厂,学习操作冲床,冲压电机配件和绕线。
有的学生被分到机床厂,学习车、钳、铣、刨、磨。
还有的学生学农支农,打着背包下生产队插秧种田,跟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去园艺场的学生,学习果树嫁接、培育树苗,有时还能混到水果吃,算是运气很好。
还有去学开手扶拖拉机的,也很受学生欢迎。
不咋受“童鞋们”待见的,就是在学校农场开畦整地,种菜施肥。
还有被安排在学校饲养场里,喂养生猪的同学,谈起自己的“三学”经历,一言难尽。
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儿。
很多参加过“三学”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被社会毒打之后。
他们觉得,提前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和劳动技能。
对日后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就是被社会毒打的时候,承受能力更强。
开展“三学”活动,应该算是一种预兆吧。
由于城市人口太多,工作和住房压力大。
嗯,还有一种说法,是世界的两个头号大国,都跟我们不对付,为了避免大量人口被人家一锅端了。
在1968年12月,国家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
“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了!
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这些学生全部前往农村。
对了,不应该再叫学生了,应该称呼他们“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意思。
“知青们”被欢送踏上远去列车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是一身军绿色服装。
还有人胸前挎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垂下的布条上印着“光荣”两个字。
很多知青们不仅自备军装,还要带上军帽,挎着军挎包。
有条件的,还要在“军挎”上郑重地绣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这时候就不是拼爹了,而是要比拼家里的母亲或是姐妹们手巧不巧了。
嗯,人类社会的内卷就是这么残酷,无处不在啊……
后世官方资料统计,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
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输送到了农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跟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这种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事件,程文远上辈子就印象深刻。
而且他可不敢等到1968年12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因为别看上山下乡的目的地有很多,包括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全国各地。
但是政府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公社和乡村。
而且这一做法,很快就成了既定政策,全国都要照例实行。
所以程文远提前了两年,在他应该大学毕业的1966年。
因为学校停课,既拿不到大学毕业证,不能分配工作。
他就出人意料地“替学校分忧”,主动提出来。
“我要去农村!”
不光是把家里人都惊呆了,连想把他留下来任教的大学老师也懵了。
对了!
还有东城区的街道办,也想给程文远安排工作,让街道下属的食品厂换一个年轻有为的厂长。
嗯,结果发现,天才神童是到了叛逆期,还是吃了啥脏东西?
咋就这么想不开呢?
当年高考分数那么高,非要报考京城农业学院的畜牧养殖专业,可以说是年少任性,喜欢小动物。
但是毕业之后不留在城里,真打算去农村养鸡喂猪啊?
所有人都不理解,程文远这种出乎预料的举动。
要不是这些年家里被他照顾得特别好,吃喝不愁,亲友们肯定得把他送到精神病院里,去好好查一查了……
程文远“天才神童”的人设立了这么多年,起码在家里是非常好使的。
他不仅仅是自己要往农村跑,还想让姐妹们也跟着自己去。
对了,这里得特别说明一下。
被程文远在学习上玩命地内卷,程家三姐妹一路连续跳级,正好也应该在今年高中毕业。
但是从66年5月,学校就开始停课了,连程文远都没拿到大学毕业证,她们的高中毕业证就更别想了。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77年恢复高考后,她们还可以通过高考读大学。
嗯,要是事业发展得好,也许就不需要大学文凭了。
一听说要跟三哥去农村,老四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
大姐程文丽和二姐程文娟,还要装模作样地考虑一下,不然啥都听弟弟的,有点儿没面子。
不过姐妹几个相信跟着他不会吃亏,而且离家的距离并不远。
程文远提前搞事儿,就是因为他自己找的接收单位,是京城郊外的胜利农场。
这种好条件,在真正的“上山下乡”运动发起之后,想都别想。
那时候的“知青们”,通通坐火车去经济落后地区,还有偏远农村和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