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六年十一月初一。
这本应该是大夏皇帝冬日祭祀上苍的日子,可是今日的状况却令人猝不及防。
正当夏桀宣读完祭词之际,天空突然变得无比阴暗,无数人抬起头,只见穹顶之上的一轮烈日正在被一大片黑影慢慢蚕食。
不过数个呼吸的时间,太阳就被黑影完全遮挡住了,只剩下了无尽的黑暗与空洞。
见此情景,文武百官和数千士卒皆被吓得匍匐在地,口中不停念叨着“请求上天宽恕”。
而夏桀也是被这一幕震的呆在原地。
如今他掌权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从隆源三十年到太元六年,从未有任何时候像此刻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不仅是京城,整个洛州,江州,湖州,以及其他六州的多数地方都见证了了这一刻,除此以外的其他地方太阳虽不似这般彻底消失,但多少都被遮挡住了。
一时间,九州百姓纷纷跪倒,祈求上苍不要降罪。
整整一刻钟后,太阳方才重新焕发光芒,逐渐从黑影之中走了出来,依旧烈日高照,仿佛一切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文武百官和九州几千万人心里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古语有云:
天狗食日,天下不宁。
对于本就不平静的大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雪上加霜的消息,特别是民心,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君权神授,皇帝的旨意就代表了上天的意思,所以哪怕是夏桀再无道,绝大百姓依旧会把他视为唯一的信仰,所以他登基六年也就只有一次永安郡造反的事情发生。
而夏南星之前也了解过造反时期永安郡百姓的生活,他们始终更愿意接受皇帝的统治,从心里排斥造反这一举动。
但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天狗食日,代表上天对于太元帝夏桀的统治已经十分不满,所以降下来了预警,这样的话百姓心中的信念就会动摇,一旦这个时候出现一些人对摇摆不定的百姓进行鼓动,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乎,一场浩浩荡荡的起义就这样在越州慢慢萌芽。
而在江州,目睹了这一切的洛平候许安南心中却别有一番计较。
作为九州之中除去洛州外最富饶的地区,江州一直是人口最多的州府,就算近年来人口流失严重,依旧有着不下五百万的百姓。
换句话说,只要这些百姓以后不再一味信赖皇帝,那么他洛平候就有机会“拨乱反正”,借机也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相比起大夏先祖养马出身,他许安南的身份地位高多了,坐镇一州之地,威名传播四海九州,更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江州卫虽表面只有二十万人,其中还有十多万坐镇武关,实际上却是有着整整三十万大军,分散在江州的各个郡县。
多年的经营之下,江州早就成了他许安南的个人物品。
本就万事俱备,如今这么一来东风也就有了,如此他也就打算执行下一步计划了。
洛城。
自从祭祀结束后,京城中就变得人心惶惶。
文武百官散会后就径直回了府,心中虽有千万般想法,但此刻最好的选择就是闭门不出,谢绝所有客人。
夏桀自从上次刺杀以后就变得格外多疑,擅杀大臣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只要有人质疑他的决定,第二天便会被抓进大狱,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而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百官更是不能表现出任何异样,否则留给他们的路只有一条。
皇宫中,一脸阴沉的夏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他站在大夏九州的舆图前,时不时用手抚摸着某处。
“凉州,江州,蜀州…”
在其身后,太监和宫女皆是跪伏在地,浑身发抖,几个时辰之间已经有十几人无端成为了皇帝的出气筒而殒命。
又是半个时辰过去,夏桀终于是从舆图前离开。
“来人,宣武烈侯前来见朕。”
……
天狗食日发生后,京城中不知从哪里出现了一首儿歌。
“乾坤失色暗帝星,须臾南风穹复明。”
“夏去秋来冬又至,一朝天子一朝臣。”
短短几天时间,这首儿歌便是流传到了大街小巷,以至于洛城的官员百姓是无一不知无一不晓。
朝堂之上,夏桀看着洛城郡守呈上的奏折大为恼怒,当即就要下令处死所有传唱儿歌的孩子。
“陛下不可啊,孩童年幼无知,必然不知道歌词含义,想必是有人刻意为之,还请陛下明察。”
太尉田横率先站了出来,出言劝诫。
而震怒的夏桀此刻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
“明察?”
“这首诗词说的什么你们难道不知道吗?呵呵,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倒是不错,只是不知道你们这些人愿意跟随哪朝的天子,做哪朝的臣。”
闻言众文武齐齐跪地叩首。
“臣等誓死效忠大夏,效忠陛下。”
这个时候,再也没有人敢继续劝阻了,不管是‘帝星暗’还是‘夏去’亦或者是最后一句词,都是赤裸裸的谋反,此时再据理力争的话一定会被夏桀用来杀鸡儆猴的。
“既如此,此事不必再议,朕明天不想在任何人口中听到这首诗,主侍延,你知道怎么做吧?”
“臣明白,今天过后,臣保证这首诗再也不会在京城里面出现。”
主侍延上次已经被夏桀狠狠骂了一通,所以这件事无论如何都得办好,他已经有了主意,宁杀错不放过。
夏仁谦听到皇帝的命令之后,还想着出言劝谏,但是卫寒山见状却是给了他一个眼神,于是他也只能默默听着这一切,只是双拳不自觉得紧握。
看到下坐的所有人再也没了意见,夏桀才继续开口说道:
“京城中的事情解决了,那你们就给朕好好说说这首诗吧,朕也想知道是谁想要身下这个位置。”
夏桀说的十分平淡,但是众人皆是心头一紧,生怕波及自己。
这个时候丞相司马骥却是主动出言解释起来。
“启禀陛下,依臣之见这是一首彻头彻尾的反诗,其目的也很明显,是想动摇民心,图谋不轨,从而建立反贼自己的威信。”
“那丞相觉得这首诗是何人所为?”
“臣觉得重点就在这二三句。”
“‘南风穹复明’和‘秋来’很明显就是反贼想要表现的主要意思,只是不知道这是说的名字亦或是其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