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大唐咸通年间(860年至873年),唐懿宗不问政事,逸于游乐,使得原本已是极其深刻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
宦官凌驾于百官之上胡作非为,藩镇偏安在自己地盘称王称霸,大小官员利用手中权力贪污盘剥。
而身为一国之君的懿宗更是率先垂范,可着劲儿的拼命狂造,其豪奢之盛令人咋舌。
咸通十二年(871年)正月,懿宗爱女同昌公主病逝。
送葬时,仅服饰玩物就装了一百二十辆之多。用锦绣、珠玉做成的仪仗人偶等精巧器物光华夺目,前后排列了三十余里。
至于酒水、食物更是数不胜数,连庭祭后的灰烬中都能淘洗出大量金银。
朝廷乐工为了迎合懿宗的思女之情,专门作了《叹百年曲》,有数百人伴舞。
这些舞者佩戴着从内库取出的金银首饰,在八百匹用毛毯铺就的地衣上翩翩起舞。舞毕散场,珠玑首饰落满地面。
咸通十四年(873年)三月,懿宗派使者到法门寺(今陕西宝鸡境)迎佛骨到宫中祭拜。
群臣纷纷反对,甚至把当年唐宪宗迎完佛骨马上驾崩的事都搬了出来。懿宗不但不听,还赌气的跟群臣说:“我要能见佛骨一面,即便马上就死也心甘情愿!”话已说到这个份上,自然没人再敢反对。
懿宗随即派人修造了大量的佛塔、宝帐、幡花,上面饰满金玉、锦绣与珠翠。迎接佛骨时,从长安到法门寺三百余里的道路上,车马昼夜不绝。
四月,佛骨运达京城。
前方有禁军仪仗引导,后面跟着一众信徒,鼓乐喧天,绵亘数十里不绝,其阵势远远超出了国家组织的郊祭大典。
懿宗自安福门亲自下楼膜拜,激动的泪水沾满衣襟,极为大方的用无数金银财宝表达他的敬重之情。
只可惜他虽如此虔诚,佛陀也没有护佑于他,在迎完佛骨四个月后便驾崩归天。
这辈子他算是了无遗憾,该享的福都享了,大唐却被他透支的体无完肤。
在他治下近十四年里,先后爆发裘甫、庞勋两次大规模起义,朝廷从全国范围内征调军队镇压,战火燃遍江淮富庶之地。
岭南、西川屡遭南诏侵袭,数十万大军辗转奔波于万里边疆。
打仗打的就是钱!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自然全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
一边是豪门巨户挥金如土,一边是贫苦百姓衣食无着!
就在这种背景下,宦官拥立唐懿宗的幼子,年仅十二岁的普王李儇即位,史称唐僖宗。
懿宗死时年已四十,当然不可能就这一个儿子。宦官们为什么非要拥立年龄最小的李儇,而不是稍大一些的长君呢?自然是方便他们驾驭。
因此,僖宗自登基那天起,便注定了要沦为宦官手中的工具。
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沉重的铁律:
一个王朝越是在它即将覆灭、治理混乱的后期,越是天灾频仍!天灾好过,人祸难挨!
从咸通十四年(873年)起,关东地区爆发了严重旱灾,自虢州(今河南灵宝)至渤海广袤的土地上,麦子仅有丰年一半收成。饥饿的百姓只能将莲子碾磨成粉当面,采集槐叶当菜勉强果腹充饥。
乾符二年(875年)七月,漫天飞舞的蝗虫,从东向西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就在这种情况下,大唐各级官员不仅没有想办法帮助灾民度过饥荒,反而继续强迫百姓缴纳各种苛捐杂税,稍不如意就是鞭打脚踢。百姓把房梁拆了卖柴,把老婆孩子卖了换钱,都不够这些官吏塞牙缝。
京兆尹杨知至居然向朝廷上奏:“蝗虫飞入国都周边,没有吃掉庄稼,全都抱在荆棘上死了!”
如此荒唐的混账话,宰相们居然还要拍手庆贺!
在一众朝臣的集体无视与冷漠下,许多地方饿殍千里,仿若人间地狱。
唐僖宗年幼,又长于深宫,对民间疾苦毫不知情,国家大政全部交由群臣办理。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与权势滔天的宦官们为了争权夺利,斗得不可开交,罔顾百姓生死。
阉宦田令孜原为僖宗做普王时的马坊使(管马的),从小看着僖宗长大,僖宗对他十分依赖,称他“阿父”。
即位后,田令孜先是出任知枢密(宫禁内掌管国家机密事务的宦官),不久又提拔为神策军中尉(禁军司令,唐德宗时由宦官担任),成为举手翻天的权阉。
田令孜虽是宦官,却读过不少书,知晓机谋权变。他在宫中大肆招权揽势、收受贿赂,任命提拔官员全凭一己之意,从不经过皇上。每次去见僖宗,他都提前备好两盒果盘,放在桌上与小皇帝面对面边吃边聊,很久才从容告退。
僖宗贪玩,经常与宫禁内的小宦官做游戏。又继承了他父亲懿宗的玩乐基因,精通音律喜欢看戏,且出手极为大方。赏赐给乐工、戏子的钱动辄以万计,搞得本就被他爹快花光的内库分文不剩。
为了满足小皇帝的欲望,田令孜出了个锼点子。让皇上出面,把寓居在东都洛阳和长安商人的财宝货物,全部收缴运往内库,谁告状就让京兆府用刑杖当场打死。
这办法一实行,内库是有钱了,两地商贾却倒了大霉!但即便如此无法无天,从宰相到文武官员却无人敢发声反对。
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一旦朝廷失去了权威与公信,官员丢掉了廉耻与操守,等待他们的一定会是来自底层的背叛!
从乾符元年(874年)开始,活不下去的人们纷纷拿起锄头、棍棒造反起事。
大唐承平日久,士兵早已忘记了先辈威震八荒的荣光,遇到作乱的农民往往抱头鼠窜。结果平叛未成,叛乱却如星火般在各地蔓延。
十二月,濮州人(今河南范县境)王仙芝率众于长垣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
乾符二年(875年)四月,浙西(治所在江苏镇江)狼山镇遏使王郢等六十九人,因节度使克扣衣粮,起兵造反,接连攻陷常、苏二州,又乘舟入海劫掠两浙(相当于现在的浙江、江苏以及安徽东部),兵祸向南延及福建。
六月,王仙芝伙同其党尚君长,击败天平军节度使薛崇(治郸州,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辖郓、曹、濮三州),攻陷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
就在曹州,王仙芝遇到了他日后的亲密战友,那个注定成为大唐梦魇的人——黄巢!
此时的大唐,东有王郢横行江海,西南有南诏战火未熄,中原又来个王、黄攻城掠地。
整个天下,如同被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刀兵四起、乱作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