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借贷
此时面对李茂财的主动示好,艾初自然也是乐得接受。
艾初笑道:“李当家而今是十里坡的大当家,恭喜,恭喜,却不知李当家您需要多少银子,若是鄙人可以相助,定当尽力而为。”
李茂财伸出巴掌,说道:“五百两银子。”
艾初听了,那也是微微有些惊讶。
艾初道:“五百两?李当家这个数可不小啊,说句不怕李当家笑话的话,这个数在鄙人这里也是一个大数啊。”
是啊,真实的事实可不是演电视,电视里大侠们吃个饭就是十两二十两的给,主角们更是一万两十万两的送。
而在真实的历史里,一两二两,三两五两,这才是绝大多数买卖交易用到银子的时候,出现的最多的数字。
而对于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他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真正拥有过哪怕是一两银子。
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都是铜钱,一个又一个铜钱,银子这种高级货只能是出现在卖田卖地的时候才会接触到,平时根本看不到。
普通人接触不到,乡绅人家自然有大把的机会接触,但五百两银子即便是放在乡绅人家身上,那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财。
以知县这样的朝廷命官为例,一个月也不过只有八石粮食的俸禄,按照现在物价腾贵换成银子,这八石粮食也不过只有四十两银子而已。
若是放在以前物价平缓的时候,八石粮食也就值个八两九两银子,由此可见,五百两银子是多么大的一笔钱。
历史上着名的清官海瑞,他当时做江西巡抚的时候,那一个月也不过才只有二十二石粮食的俸禄,折算成银两,一个月也才只有二十六两银子。
这么大的官,却是这样的工资水平,刨去他的日常用度,以至于他后来给母亲买两斤猪肉改善生活,竟然也能成为一个大新闻,轰动朝野。
由此可见,古代王朝,银子是极其珍贵,一般人那是绝难想象五百两银子是多少钱。
现在李茂财一张口便要借五百两银子,艾初自然是不可能痛快答应。
李茂财微微一笑,然后宽慰道:“员外不必担心,这笔钱以后我会双倍奉还,甚至是数倍奉还。
我知道让员外借这么多钱很难,不过请员外放心,我李茂财是绝对有能力偿还的。”
“如何偿还?”艾初对李茂财的话勾起了兴趣,便继续追问道。
李茂财不得已,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
他道:“实不相瞒,我便是要借这笔钱去活动县衙的关系,到时候我就能在县城站住脚跟。”
“如何站住脚?县城都被占完了,别说李当家你很难有位置,便是我们艾家,也是很难插手了。”
米脂县城就这么大,大明两百多年下来,有好处没好处的地方早就被人占了,哪里还有新鲜地方。
艾初也不是没想过对县城伸手,但无奈想买家店铺都是有钱买不到,而且也容易引发其他家族的猜测,闹出误会,故而也是一直在城外经营。
如果能有机会伸手进县城,那以乡绅这种恨不得把人吃干抹净的德性,他们能忍得住?
所以这时候艾初见也许有机会,便不惜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李茂财道:“县城三眼街,我想吃下来。”
“呵呵呵,,,”
艾初呵呵笑了几声,道:“三眼街那里虽然被一群混混把持,没多大实力,但要把那条街拿下来却是不容易。
据我所知,那条街是被脚行掌柜高员外罩着,这高员外家族在米脂经营百年,实力不俗,便是我们艾家也要给几分面子,你如何动的了?”
李茂财一副自信模样,道:“所以我已经鼓动了王婆山黑风寨的人联手,到时他们会将脚行的人引出县城,我则会趁机活动县衙的关系,让县衙派兵去剿灭黑风寨。
这样一来,我在县衙里面便能为知县大人清除匪患立一功,再加上我用这笔银子上下打点,到时候只要把三眼街的混混赶走,县衙必定会承认我的地位。
脚行再是猖狂,也不能明面上跟县衙作对,必然也会承认我占据三眼街的事实,那时候三眼街就是我的天下。
等我当了三眼街之主,开赌坊,开姬院,什么都可以,银子那就是大把大把的进,还怕还不上这五百两银子吗?”
原来李茂财。心里已经有了把黑风寨卖了的想法,他可不甘心被黑风寨控制,之前他和张九真商议两人共同瓜分三眼街的利益,那都是假的。
以李茂财的野心,他自然不甘心被张九真这个毛头小子控制,所以他的打算是鼓动黑风寨和脚行先发生冲突,然后他暗地里去县衙,鼓动县衙派兵剿灭黑风寨。
这样一来,既除了黑风寨的这个威胁,摆脱了张九真的控制,又为马靠山报了仇,更加收服手下人的人心。
而且又给知县大人送了剿匪之功,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好到爆。
到时候这银子再送上去打点一下,三眼街便会被县衙默认被李茂财掌控,脚行掌柜到时候因为和张九真火拼,必定也会有很大的损失。
那时候脚行也只能默认这个现实,将三眼街让给李茂财。
如此,李茂财便能在县城站稳脚跟。
可是这么绝密的计划,事关事情成败,更是事关李茂财的生死,为什么李茂财会告诉给艾初,难道他就不怕艾初将秘密透露出去?
答案是不怕,因为李茂财知道艾初和张九真的便宜老爹有仇,两人早年就爆发过冲突,可以说张九真老爹之所以去王婆山当土匪,那也是被艾初逼的,要不然,张九真便宜老爹也不会走上土匪这条路。
这里面的恩怨就说来话长,也正是因为李茂财知道这里面的内情,所以李茂财才敢放心的把这个秘密告诉给艾初。
一来是安艾初的心,让艾初放心借贷给自己。二来也是表明自己要结交艾家的决心,让彼此坐一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