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走到大队部,跟刘支书和赵鸿晖汇合,再借用大队部的自行车,三人一起出发。
到了红旗公社,赵鸿晖先去运输队,让他们俩先去找曹主任汇报。
不久之后,两人便站在了公社主任办公室。
刘支书先说起曹主任最关心的事:“主任,我们已经问过谢知青了,她还看过不少果脯制作办法,待试做成功,就可以增加产品种类了。”
“很好,不过保险起见,你们刚开始摊子不能铺得太大。”曹主任很高兴,不过他有点担心青山屯干部没有经验,会好高骛远。
刘支书忙表示:“我们刚开始组织几个人干就好,等业务量大了再扩张。大队长的意思是现在先全力做好酸梨果脯,待明年再正式生产。”
“也好,冬天大雪封路,做了也送不出去。酸梨果脯的事怎么样了?”
李卫东双手递上计划书,“曹主任,这是计划书,请您过目。”
曹主任接过翻开,认真看了起来,看完之后,他提了几个问题,李卫东一一解说。
“很好,包装、定价、销路等各个方面都考虑得很周全。”
刘支书:“那主任,我们现在就去找各单位洽谈?”
“去吧。”
刘支书和李卫东两人离开后,先去了运输大队。
等赵鸿晖忙完,三人一起去第一站——供销社。
到了供销社,也许是公社主任打过招呼的原因,得到消息的周社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李卫东拿出一罐装好的小果脯,还有半斤大果脯,请周社长试吃。
得到肯定后,他提供了两种方案。
“一种是我们的果脯放您这寄卖,每个月给您3块钱。第二种是直接从我们这进货卖。”
“这一罐果脯有一斤,定价两毛,我们以一毛九的价格给您。这袋子里的大果,就散卖一毛一斤,给您九分。”
“这些果脯保质期多久?”
“四个月,您可以先进少量试试看。”
周社长沉吟片刻道:“这样,罐装一毛五,散装的七分,各要100斤。”
“罐装一毛八,散装八分,不能再少了。”李卫东只退一步。
周社长故作不满:“你这小伙子,一点都不让。”
“不是我不想让, 实在是我们生产大队加班加点辛苦制作而成的,若是价格太低,我们没法交代。”
“行吧,就按你说的吧,各来一百,什么时候可以送来?”
“明天可以先给您送散装大果,五天后送罐装的。”
周社长爽快开单:“行!我让小孙给你们开单,先付三分之一定金。”
“谢谢周社长,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正事谈完,周社长突然看向赵鸿晖,“鸿晖,什么时候抽空到家里坐坐,你婶子可经常念叨你呢!”
赵鸿晖笑道:“周叔,等忙过这阵子吧,代我向婶子问好。”
“行!别忘了哈!”
“绝对不会。”
出了供销社,刘支书表扬李卫东:“李知青,你做得不错,其他单位都由你当主谈人吧。”
“哪里,主要也是周社长跟鸿晖哥认识。”李卫东谦虚笑道,看了赵鸿晖一眼,没想到赵鸿晖的关系网这么广。
赵鸿晖立即推辞:“跟我没关系。”
随后的时间,他们又扫荡了红旗公社管辖下的三大工厂:木材厂、水泥厂和养猪场,很顺利地拿下了当做员工福利的订单。
木材厂和水泥厂各下了400罐,养猪场人比较少,下了200罐。总共签订了1000罐的订单,收到60多块定金。
时间已经到了傍晚,赵鸿晖:“你们先回去告诉大队长,我还有点事。”
李卫东猜测他是去烧砖厂,他想同行,又想第一时间将订单的消息告诉大队长。
赵鸿晖不等他做出决定,直接抬起大长腿一蹬自行车走了。
半小时后,青山屯生产大队。
大队长牵肠挂肚了一整天,终于把刘支书他们等回来了。
等李会计到位,李卫东将订单和定金的情况讲述了一遍,掏出七十多元定金交给李会计。
李会计大吃一惊,忙拿出笔、本和算盘,摆在桌上算了起来。
大队长哈哈大笑:“成了!有这些订单,我们的果脯就算赚了。”
要知道这年代,好点的生产队十公分值个两毛钱,贫穷的一毛都不到,青山屯这边也就值个一毛左右。
他冒着耽误工时的风险安排人采摘果脯,心里一直不安稳,今晚终于可以睡个好觉咯。
*
另一边,谢玉瑶和杨淑梅没有像昨天那样延迟回家,她们今天上午累着了,到了下工点就往回走。
两人正商议着晚饭做什么,杨淑梅突然停下了脚步。
谢玉瑶跟随她的视线看过去,知青院外,有个高大的男人靠在墙上,旁边放着一担柴火,正是赵建斌。
“杨知青!你终于回来啦!”赵建斌也发现了杨淑梅,快走几步到了眼前。
杨淑梅责备道:“不是叫你别砍柴了么?”
“我下午回来没事干,就随手弄了点,不费事。”
“有时间还不如多看看书。”
听了杨淑梅这话,赵建斌趁机说:“下午我去新华书店找到了一套初中书籍,我翻了翻,有一些地方不太懂,能不能来请教你?”
杨淑梅沉默了,赵建斌就当她答应,憨笑起来。
谢玉瑶一声不吭地回知青院,拒绝做个电灯泡。
很快,杨淑梅也回来了,赵建斌挑着担子把柴火送进来。
他取下挂钩上的袋子,放到灶台上:“这是一点猪肉,你们炒着吃。”
“不要,你带回家去。”
赵建斌弯腰把柴火堆到灶台角落,“就几块肉,不值什么。”
谢玉瑶见杨淑梅为难,便提议:“要不,你留下一起吃晚饭?”
赵建斌眼前一亮,希冀地望向杨淑梅。
杨淑梅被看得有点脸红了,娇叱道:“看我做什么,又不是我请你吃饭。”
赵建斌摸着后脑袋憨笑起来,幸福来得太突然,他激动得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我去挑水!”
不顾两人的拒绝,他拿出勾担挑起两个空水桶飞奔出院子。
其他知青下工便见到这稀奇的一幕:
赵建斌欢天喜地地挑着空水桶往井边奔去,见到他们一行人,还很自然地抬手打招呼:“下工回来啦?”
那语气,仿佛他也是知青院的一员,是自己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