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蓁没有再说话,反而是周氏打了圆场,笑着说道:“哎呀,真是的,娘开个玩笑而已,爹您可别当真了,娘的性子,您还不知道吗?”
这会儿,周氏倒是帮张氏说上话了,她也不是傻子,再跟张氏不对付,那也没道理会跟钱过不去。
而张氏只暗暗瞪了一眼周氏,没有说话,然后得到了周氏一个反瞪。
没有人去关心这婆媳俩的小心思,苏正禄又看了一眼在门外的苏蓁,赶紧就说道:“快些搬走吧,这后头还有些乡亲们在等你去收粮食呢。”
苏有山点头,也不多说,赶紧就将粮食给装到牛车上了。
随后又进了院子,把银子交到了苏正禄的手上,说道:“好了,爹,我走了,要是还有玉米啥的,也能跟我换。”
苏正禄没有出声,只看着苏有山拉着牛车走了,关上了大门,随后面色才沉了下来,对着张氏说道:“妇道人家,有些事情不懂就不要乱插嘴!你想让咱们家又被乡亲们看笑话吗!”
眼瞧着苏蓁走了,张氏的气焰又重新回来了,一把拿过苏正禄手上的银子,就往屋里走去,一边还说道:“得了吧!你不想多换些银子呀!这都是为了家里好。”
苏正禄皱起了眉头,没有反驳张氏,只闷声坐到了凳子上,开始剥起了玉米粒。
外面,苏有山和苏蓁一前一后的走着,谁也没有说刚刚老宅发生的事情。
还是苏蓁先打破了沉默,说道:“爹,怎么苏有宝看起来比小时候机灵一些了,居然没有被张氏养成和苏娇一样的性子。”
苏有山也没有在意苏蓁的称呼,只说道:“有宝他被老爷子赋予重望之后,有一次落了水,人就比以前勤快了。
从前老宅的什么事情都是老爷子一个人担着,现在只要他看到了就会去帮忙,对我们三房的态度也好了不少,不像小时候那么调皮了,或许是长大了吧,这也是好事儿。”
苏蓁听着,挑了挑眉头,这变化挺大的,“就对我们这一房态度好了吗?对二房呢?”
只见苏有山摇摇头说道:“那我就不知道了,没听二房的人提起过。”
其实就是落水之后,苏有宝发现了自己从前马首是瞻的大哥一家可能不是啥好东西,虽然他没有证据,但是冥冥之中他感觉自己会落水一定是跟大房有关。
因为就在老爷子宣布也要好好培养他读书的前一晚,大哥突然来找他,跟自己说了一些话,大致内容的意思就是让他去跟老爷子说自己不爱读书之类的话。
可是他又不笨,长了眼睛的人都知道不读书就要被留在家中干活,傻子恐怕才会说自己不爱读书吧?
最关键的是,他觉得读书其实还是挺好的,看看黄家,可不就是开了一间私塾,慢慢发达起来了,所以,不管怎么看,这书还是要读才是,他想过顿顿都能吃肉的日子。
所以他当时就拒绝了,大哥的提议,没想到就落水了。
还好后来他爹给他换了地方读书,不然他搞不好还要出事儿,大嫂更是明嘲暗讽,经常说一些酸溜溜的话,他跟大房的关系就疏远了。
有的时候,人就是在一瞬间开窍的。
加上三房还有个那么厉害的养女,跟他们搞好关系一看就比跟大房搞好来的划算。
苏蓁听着苏有山说的话大概知道了些什么,也没有多说什么,反正只要不扯上他们三房,她才不管苏有宝有什么心思呢!
后面父女两人又去了黄家收粮食,黄家是村中的富户,他们家的粮食收了整整三大车才算完事。
还有吴家,他们家日子也很富裕,为人却很低调,从来都听不见他家有什么八卦传出来,也同样卖了三车的粮食。
其他家收粮食的过程也都很顺利,等苏蓁回去又清点了一遍,才算是完事儿。
苏家村有人挨家挨户收粮食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隔壁村。
这差点就要把他们给羡慕坏了,自从有了玉米这种高产又不挑地的作物,大家的日子就都好过多了。
可以说,只要是大昭国国内,适合种玉米的地方,百姓到了冬季,上交完税粮之后,不过是日子过得紧一点,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终于不用挨饿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整天下来,苏蓁只收完了苏家村乡亲们的粮食,连同鱼目大豆这些算在一起,也不会才百来斤,连一千斤都没有,离五十万石更是早着呢!
所以,当第二天苏村长带着几个隔壁村的村长过来,找到苏有山,询问卖粮食的事情的时候,苏有山立马就去喊了苏蓁过来。
苏蓁说道:“各位的来意我知道了,正巧我们家要收的粮食还没够数,明日就安排人去各位的村子收,若是有人将粮食送过来,那就更好不过了。”
苏蓁话音一落,几位村长肉眼可见的高兴了起来。
不过给其他村的粮食价格自然不会和苏家村是一样的。
对苏家村,她算是回馈一下乡里,对于其他村,她自然是按照市场价来收。
一来她不能随意破坏市场粮价,乱了其他粮商的生意,二来她又不是做慈善的,就算是钱多,也没有必要去做冤大头。
你给人家的钱多,人家可不一定念着你的好,只会当你人傻钱多。
得知了苏蓁给的价只是普通的粮商收购的价格之后,隔壁几个村的村长都有些稍微的失落,互相对视了一眼,随后道了声谢就离开了。
苏有山在后头看着几位村长一起离开的背影,不禁担忧地问道:“小蓁,就给他们这个价他们不会不满意,然后就不卖了吧?”
“不会的。”苏蓁一口就确定的说道,“这些小农户家自己种的粮食,不会有粮商费老大功夫去购买,他们也没有门路,除非他们要留着自己吃,不然会愿意卖的。”
苏蓁没说的是,她就算是压价卖,估计百姓也一样会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