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崭露头角
李来亨的早期经历并不十分清晰,按照流传下来的说法,他是李过(即李锦)的养子。在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中,李来亨起初并不显眼,主要是在李过的部下担任职务。直到李自成牺牲之后,李过成为了忠贞营的主将,而李来亨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
永历元年(1647年),随着大顺军与明朝残余势力的联合抗清,李来亨的地位开始上升。这一年,他被封为三原侯,这标志着他在军中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并且开始在军事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李来亨的晋升不仅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忠诚与勇气的一种肯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来亨继续跟随李过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行动。这些行动不仅帮助他们巩固了在湖南等地的立足点,而且也为后来的抗清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发生了变化。
顺治六年(1649年)冬,李过不幸病逝。这一消息对于忠贞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着李过的去世,忠贞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忠贞营内部进行了调整,由高一功和李来亨等人共同承担起领导重任。
高一功是李自成的旧部之一,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在他和李来亨的共同领导下,忠贞营开始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争形势。这一时期,李来亨开始展现出他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才能,他不仅能够有效组织军队,还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忠贞营能够在复杂的战场上生存下来。
在李过去世后的这段时间里,李来亨和他的同伴们意识到,要想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解决后勤保障的问题。因此,他们在控制区内实行屯耕制度,鼓励士兵们在闲暇之余从事农业生产,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还增强了士兵们的斗志。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将领,李来亨的早期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李过去世后,他与高一功等人的合作为忠贞营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后来的抗清斗争奠定了基础。
二、联明抗清
李来亨和他的同伴们由于经常遭受明朝文武官僚的刁难歧视,决定离开现有的驻地,前往夔东地区开辟新的局面。这一地区山高林密,依山傍水,地形极为险要。早在顺治二年到五年期间,李过和高一功为首的大顺军余部曾在此地坚持抗清斗争,因此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非常熟悉。
顺治七年(1653年)十二月,永历朝廷任命大学士文安之为督师,负责川、楚、秦、豫军务,并协调川东鄂西各部抗清武装的行动。为了赢得抗清武装的支持,文安之请求朝廷给各部首领加封晋爵,这一请求得到了永历帝的批准。李来亨因此被晋封为临国公,与他一同晋封的还有益国公郝摇旗、荆国公王光兴、皖国公刘体纯、靖国公袁宗第、宜都侯塔天宝、阳城侯马腾云、岐侯贺珍等人。
顺治八年(1651年),忠贞营从广西横州地区出发,经柳州、象州、融县、古泥等地进入湖南西部。途经保靖时,遭遇当地土司彭朝柱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亡。在李来亨的带领下,忠贞营突破重重困难,抵达湖北建始县。次年(顺治九年),李来亨率部渡过大江,在兴山县境内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固的基地。他在兴山县七里坪设立了帅府,并任命了地方官员。由于当地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生产落后,李来亨一方面积极招徕居民恢复生产,另一方面组织士兵进行屯田种植。“岁收麦粟草棉供粮食衣履”,他还实行保护民间贸易的政策,禁止士兵抢掠商贩,并派人外出采购食盐和铁器。这些措施使得荆州以西的居民纷纷前来与农民军进行交易。
尽管条件艰苦,李来亨始终坚持抗清的决心不变。顺治十年(1653年),他率领部众向东出击至当阳县,击毙了清军将领汪吉。顺治十二年(1655年),李来亨等夔东抗清将领与掌握永历朝廷实权的孙可望建立了联系,进行配合作战。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叛变投靠清朝,西南抗清局势急剧恶化。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蜀王刘文秀病逝。这一时期,大西军的部分高级将领希望与大顺军余部联合起来,共同挽救危局。同年内,清廷部署了三路大军向云南进军,永历朝廷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三、矢志不渝
为了牵制清军,永历朝廷派遣使者联络夔东十三家兵马进攻重庆。在阁部文安之和太监潘应龙的组织下,李来亨等“十三家”于十二月初调动七千官兵和一百五十八艘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联合梁平、万县一带的谭文、谭诣、谭弘所部兵力,直接抵达重庆城下,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后续部队也分水陆两路陆续增援。然而,在重庆城下的战斗中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内讧——谭诣和谭弘刺杀了谭文,并随后向清朝投降。这场内部的离析严重削弱了抗清力量,使得原本旨在支援永历朝廷的计划彻底失败。
李定国兵败撤出昆明后,永历朝廷曾就下一步行动进行了讨论。有人提议绕过清军主力,进入川东与李来亨为首的农民军汇合,但这一建议未被采纳。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帝被俘,次年被绞死;李定国也在边境地带病逝。随着永历朝廷的覆灭,清廷派遣使者向夔东地区的农民军宣布这一消息,并试图招降他们。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来亨的态度异常坚定。他拒绝接受清廷的招降,继续坚守抗清的立场。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明王朝的忠诚,也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清军的强大压力下,李来亨和他的部下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在山区中进行游击战,努力保持抗清的力量。
尽管客观条件极其不利,李来亨依旧坚持组织部队,采取各种手段维持部队的战斗力。他们依靠山区的复杂地形进行防御,同时发展农业生产,以保证军需供给。李来亨还积极寻求与其他抗清势力的联合,试图形成更大的抵抗力量。然而,随着清军不断加强攻势,夔东地区的抗清力量逐渐陷入困境。
李来亨的矢志不渝精神在当时极为难得,即便在永历朝廷覆灭、盟友相继离去的绝望时刻,他也从未放弃抗争。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典范。
四、重创官军
康熙元年(1662年)九月,清廷决定对夔东抗清基地实行三省会剿,从四川、湖广、陕西各抽调三万名官军,齐头并进,向夔东抗清基地发起猛攻。此外,清廷还调遣了驻防西安的八旗兵由傅喀禅等统领南下四川,增强西线兵力;从京师派遣都统穆里玛、图海率领八旗禁旅南下湖广,增强东线兵力。
到了康熙二年正月,四川官军攻占了袁宗第部驻守的大昌县。袁宗第在战斗中跳崖逃生,随后与郝摇旗的部队合并。与此同时,原据守大宁的岐侯贺珍因病去世,其部众由其子贺道宁带领向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投降。
随着西线形势的恶化,湖广清军也从东面步步紧逼,占领了兴山县境内的香溪口。到了七月,郝摇旗、刘体纯带领部下的精兵与李来亨的部队会合,决定首先对付湖广官军。李来亨利用湖广官军的骄傲自满和轻敌心理,事先派出数百名战士伪装成清兵和运粮农民,混入官军营寨。
二十三日,三部农民军发起全线攻击,潜伏在敌营的战士趁机发动突袭,导致湖广官军陷入混乱。在激烈的战斗中,湖广官军的提督董学礼、总兵于大海、穆生辉、高守贵、金万镒等将领纷纷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彝陵。这场战斗不仅重创了湖广官军,还极大地鼓舞了夔东地区的抗清士气。
李来亨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对抗清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反击,给清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这次战斗不仅展示了农民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术灵活性,还证明了即使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只要有恰当的策略和坚定的决心,也能取得胜利。
五、势单力孤
重创湖广官军之后,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党守素、塔天宝、马腾云七部农民军乘胜西上,从八月二十五日起强攻清四川总督李国英、提督郑蛟麟固守的巫山县。但由于巫山县地势险要,李国英等人严密布防,李来亨等虽采取多种战术,但均未能攻破城池。李国英又暗中派出士兵切断农民军的粮道,使五万多名农民军陷入困境。九月初七日,官军四路出城反击,农民军在激烈的战斗中牺牲了七千多名战士,被迫全线撤退。从此,李来亨等部农民军失去了作战的主动权,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随着清军力量的不断加强,夔东抗清武装面临的形势日趋险恶。康熙二年十月,与农民军联合抗清的王光恩率部投降。王光恩部下有官兵近万名,实力较为强大,驻防在长江南岸的施州卫。王光恩的投降,使官军得以全力进剿长江北岸的农民军。紧接着,永历朝廷所派总督毛寿登也步王光恩后尘,投降了清朝。十二月,刘体纯兵败自杀;郝摇旗、袁宗第被俘牺牲。
到了康熙三年初,同李来亨长期并肩作战的大顺军将领马腾云、党守素、塔天宝见大势已去,也背信弃义地率领部下向清朝湖广当局投降。这一系列事件极大地削弱了抗清力量,使李来亨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此时的李来亨不仅面临着清军的强大压力,还承受着内部的离心离德,抗清事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李来亨依然矢志不渝,坚持抗清到底。他继续组织残存的部队,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进行游击战,以期能够延缓清军的攻势。然而,随着清军的不断逼近和抗清力量的日益削弱,李来亨和他的部下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六、疾风劲草
到了这个时候,坚持抗清旗帜的只剩下李来亨部农民军了。他们困守在兴山县境内的茅麓山区,胜利的信心逐渐渺茫,但献身的精神却更加激扬。当时,清军三路直逼兴山:李国英等率领四川兵进至兴山县黄龙山下扎营;陕西官军在提督王一正的带领下从房县进迫兴山;湖广方面由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会同湖广提督董学礼部绿旗兵直抵茅麓山下。三路官军兵力将近二十万,将茅麓山区包围得水泄不通。
穆里玛急于求功,既不了解地形,又低估了李来亨部的拼命精神,贸然下令所部八旗兵直接向山寨进攻。李来亨镇定自若,据险固守,并抽调一部分精兵猛然发起反击,把来犯的八旗兵打得滚崖落涧,大败而归。李国英意识到硬攻并非良策,在会商时建议“合满汉三省之兵分汛连营,树立木城,挑堑排桩,密匝围之。”所谓排桩又名梅花桩,用周围一尺、长五尺的圆木一半埋入土中,一半直立地面,每根木桩前后左右的距离仅为五寸。
据记载,茅麓山周围一百五十余里,仅埋设排桩一项耗费的人力物力便可想而知。清军依凭排桩、沟堑,重兵围困达数月之久。农民军寨内的粮食物资越来越紧张。李来亨仍然大义凛然,力图打破清军的封锁。六月十五日和闰六月初九日,他两次亲自率领将士出击,农民军战士“莫不奋臂争呼,拼死力战”。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李来亨有限的兵力已经没有可能打破官军的围剿了。相持到八月初,寨内部分将领和士兵忍受不了长期围困造成的苦难,下山投降。八月初五日,李来亨下令烧毁山寨,毅然自杀。至此,以原大顺军余部为主体的夔东抗清斗争坚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败告终,大陆上公开以恢复明朝为旗帜的武装抗清运动也随之结束。
结语
李来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也是抗清斗争中的一位英勇斗士。尽管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去追寻正义与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