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年,西南叛乱... ...
这是去年大明西陲叛乱的折子?
看来大明朝的的内乱还真的是不断啊... ...
要知道,自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大明朝以来,朝廷便在西南各省设立了众多的羁縻州和羁縻卫所,不仅命本地土司治理地方,还多次讨伐叛乱的土人,甚至连大明开国元勋黔宁王一脉都被封为世袭国公,永镇云南,为的就是平定边疆,保大明太平。
可惜,自太祖而始,到崇祯上树,大明的西南从没有太平过。
当地的土司或者是土人,隔三岔五的进行叛乱,近乎每年都要在西南的问题上靡费不知多少的钱粮。
太平年月还好,一到灾年欠收的时候,真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动摇国本。
可见西南的问题,已经成为大明历代皇帝心中的一个疙瘩,伤害不大,膈应是真的膈应,这疙瘩还不能不搭理,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肿瘤最后断手断脚甚至要你的命你说气不气人。
朱厚炜凝视着折子上的消息,若有所思。
朱厚照谈着谈着突然发现朱厚炜在那默不作声,伸手在朱厚炜面前晃了晃。
“咋了啊,厚炜。”说着看了看朱厚炜手上拿着的折子。
“西南叛乱?”说着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吃食,嘴里嘟囔着“要本宫说,还是咱大明现在的军备战力的问题,有能力的武将得不到好的上升渠道,面对土人动乱也多以招安安抚为主,才导致连国内的土人都敢经常调谐。”
朱厚炜看着现在的朱厚照,专家就是专家,专业对口的问题反应是快啊。
还不待朱厚炜对朱厚照高看几秒,朱厚照就道:“要是本宫是出征的将领,一个月内保证轻松平定边疆叛乱,倒是再顺手将安南再收回来... ...”
得,又开始了... ...
真是不忘初心朱厚照... ...
“皇兄确实有太宗皇帝的风范,要是亲征必将轻而易举平息土人叛乱,再顺手揍一顿安南不是轻而易举。”
“但是... ...”
朱厚炜先顺着朱厚照的话恭维了两句,然后直奔他所关注的问题。
“平定之后呢?”
“皇兄,我们不可能每年都花大量的钱财去平定国内的叛乱啊,不然一块天天叛乱不能为国家产生丝毫价值甚至屡屡耗费国力的土地,我们岂不是太冤大头了。”朱厚炜直奔主题。
朱厚照听了此话沉默思考“你说的不可能父皇和诸位师傅都没思考过,诸位师傅都是当世大儒,他们都拿不定主意,可见这件事要彻底平定是多么困难。”朱厚照叹了口气挠挠头道。
唉... ...儒家... ...
宋代之后的儒家,早已没了汉时的锐气,再经过八股取士这么一搞,逐渐彻底变成了钳制思想维持统治的工具了... ...
“这就是核心所在了,土人叛乱不断,我细细分析过,土人不服归化,每次造反都是那些世袭的土司仗着天高地远当了土皇帝,或者是某些土司压榨太狠引发暴动,要么就是土司不服朝廷带头,归根究底,在统治的土司身上。”朱厚炜细细的给朱厚照分析道。
“你说的这些,我都想过。”朱厚照摇了摇头“可土司的大问题才是最要命的,朝廷需要土司来维持统治,那边的汉人太少了,如果不依靠土司派遣的官吏的声音连衙门的出不去。”
“而且朝廷也试过推恩和以夷治夷的方法,不过收效甚微,倒是以夷治夷纠集土人兵马治理其他地区的土人的途中发现狼兵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倒是为大明增强了一些战力。”对于战争方面,朱厚照显然是学富五车的,对比起詹事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布置下来文章都记不住的他,对众儒生而言这个天子的技能树显然全点歪了。
“臣弟倒是有些想法。”看着朱厚照苦恼的样子,朱厚炜微微一笑,随即用手沾了沾茶水,在桌子上写下四个字。
改土归流... ...
“改土归流?”朱厚照疑惑“啥意思?”
好嘛,夸不了一点。
这技能点是真歪啊,文学上是一点不点呗,这词儿都看不明白吗... ...
“既然土司们靠不住,那咱们就彻底抛弃他们另起个炉灶做饭呗,没了张屠户还得吃带毛猪吗。”朱厚炜笑嘻嘻的说道。
“说豕,等本宫说话好使的时候一定要要把嚷囔着猪的都关起来,一律只能叫豕。”朱厚照吸了吸鼻子,随后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们完全放弃土司?那要怎么治理西南,那可占了大明很大一块土地啊,而且新立起来的势力后期未必不会成为新的土司。”
“要是换流官呢?”朱厚炜笑着指出关键节点。
改土归流,实际上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明末就出现了流官制度的苗头,可惜被小冰河期和不靠谱的崇祯做了一大堆无用功,大明最终无暇顾及西南了,毕竟野猪皮都要偷家了,大老远的西南短时也顾不上了,终其大明也没彻底解决西南的民族问题。
该说不说,雍正却实称得上是一位明主和能君,如果不是他彻底实行了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打破了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民族大融合在现代可就不一定会那么容易了。
朱厚炜提出改土归流便是希望借助朱厚照的力量将这些想法让弘治皇帝得悉,毕竟国内稳重了,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才能形成,才有希望朝前发展,未来那百年耻辱才不会再度上演... ...
“哦?展开说说。”
朱厚照来了兴趣,就像个学渣面对背课文意外都很有兴趣,何况朱厚照这个军事天才,未来大明的第一话事人。
... ...
天渐渐黑了,但东宫太子的寝殿,灯光彻夜未熄。
两兄弟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年龄,规划了一晚上的国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