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阑不觉得女儿说的是胡话,也不认为女儿说的是故事。愁绪敛上心头,也就没注意到迎面走来的苏洵父子三人。
苏洵眉梢微挑看着擦身而过的夫人:“夫人,小妹今日如何?”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给母亲问安以后,发现母亲好似没有听到一般,脸上有些茫然。
“夫人?”苏洵看着程玉阑头也不抬的继续往前走,再次出声。无果,只好上前快走几步拉住了程玉阑的手臂。
“夫人,你这魂不守舍的可是发生了什么事?”
“夫君。”程玉阑面容恍惚。
“夫人你这是…”
“夫君,你随我来,我有事与你说。”程玉阑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把女儿的事情跟苏洵说一声。
待夫妇二人走后,苏轼面露疑惑:“不知母亲这是遇到了何事,还是第一次见母亲这般。要不咱们也去看看...”
苏辙目视前方,出口打断苏轼:“哥哥,该我们知道的事,想来父亲母亲之后会告知我们的。咱们去看看三姐吧。”
苏轼点头:“走。”
这边苏洵夫妇二人,回到屋内。程玉阑把女儿醒来后发生的事情叙述给苏洵。
苏洵坐在椅子上,手掌握拳锤了一下他的大腿,重重的叹息一声:“夫人,按照小妹所言的事情,咱们夫妻二人还真的会同意把她嫁到大舅哥家。既然老天爷给了女儿一个先知的机会,那咱们自然是要珍惜。”
程玉阑:“是啊,不管此事会不会真的应验,咱们在小妹及笄后一定要为她好好挑选夫婿。”
“夫人,为夫早年不务正业,没能给你还有孩子们挣下家业。一直在跟着我吃苦,为夫对不住你们…”苏洵想到女儿故事中的种种,终究那些人敢那般对待他的女儿还是因为他们家势单力薄,家世不显。
“夫君,别说这种话了。往事已矣,咱们还是要看当下跟将来。至于程家那边咱们多留心观察。”程玉阑虽说她出嫁后,从不依靠娘家,可那也是从小养育她十几年的地方,她真的难以想象未来兄嫂会那样欺辱她的女儿。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来到苏月影的房前,听到屋内有动静,这才在门外敲门喊了一声:“三姐。”
苏月影,应声:“可是二郎三郎?进来吧。”
伴随着几声轻咳,苏月影的声音传进了兄弟二人的耳中。
苏辙站在床前,看着三姐靠在床头,原本乌黑明亮的大眼睛此时也没了往日的神采,面如金纸,眉宇间带着浓浓的哀愁,十分心疼。
三姐从小就照顾着苏辙苏轼二人,幼时他总是时不时生病,除了娘亲陪伴他最多的便是家中的这个姐姐。那些年家中并不宽裕,母亲的纱谷行才刚起色,都是三姐帮着母亲照料家务,看顾着他跟哥哥。相对于只比三姐小一岁多点的哥哥苏轼而言,三姐真的很疼爱他这个身体病弱的幼弟。
“三姐,你好些了吗?”
苏月影看着关心她的三弟,笑了笑:“三姐没事,别站着。桌子那不是有闲余的凳子,去搬来坐下。”她指了指左前方的位置。
苏轼:“你就别管我俩了,赶快好起来。你这次可是把咱们全家给吓坏了。”
“会的,我会尽快好起来。”她垂眸好似看着盖在身上的被面,小声说着。
苏月影也不知是在回答苏轼,还是回答她自己。
苏辙看着姐姐的状态并不算好,可还是安慰道:“三姐,咱们都要好好的。”
兄弟二人看着苏月影用过膳食歇下后,也就不再逗留各自回了自己的房间。
苏月影病愈后,在程玉阑夫妇的关怀下逐渐将梦中的画面压在心底,不再郁郁难安。
在她及笄没多久,程家舅母果然如同梦境预见的那般,上门表示程家的程之才,也就是苏月影的表哥,为他求娶苏月影。
苏洵夫妇二人直接拒绝,并压下此事没有传到家中孩子们的耳中。只是因为拒绝嫁女一事,两家终究是关系不复以前。
不知是梦境里发生的一切对苏月影造成了心理阴影还是其他,她对于婚嫁之事有些抵触。苏洵夫妇见此并不逼迫她,只愿女儿能开心的就好。
......
至和元年(1054),十九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在眉山老家成婚。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聪明沉静,容貌姣好。她的父亲王方是眉山古中岩书院的夫子,苏轼幼时还被送到书院读过书,同时此人也是苏洵的好友,两人喜结连理自然是好上加好。
苏辙在席间一直在帮哥哥苏轼挡酒,终于敬完最后一圈喜酒,搀扶着假装醉酒的苏轼来到了新房门前。他今日的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古人常说人有四大喜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苏轼在这良辰美景面前,自然也不会辜负这一切。洞房花烛夜,红罗帐暖温情氤氲下他做了一首词《南乡子 寒玉细凝肤》。
如白驹过隙,时光飞逝。
苏辙十七岁生辰这天,苏轼送了苏辙一个用酿酒缸做成的砚台。
苏月影送的是亲手为他缝制一套衣服。
夜里苏辙辗转难眠,思绪从对在意的亲人延伸到如今大宋的局势。索性起身披上外袍来到了书桌前,挥洒心中的愁绪,洋洋洒洒撰写了一篇《缸砚赋》。
至和二年(1055),十七岁的苏辙与同里史瞿十五岁的女儿史盈心结为夫妻。史盈心虽说比苏辙还小两岁,但家中也是眉山的名门。为人贤惠善良,不但对公婆恭敬孝顺,对待家中叔嫂以及未出嫁的姑姐也是十分亲近,当然小夫妻两人也是恩爱有加。
成家之后自然就是要立业。既然苏家的两个男丁都已经成家,考取功名也该提上日程。
老话怎么说来着,来的早不如来的巧。礼部奉诏今岁开科举贡举的行文已送达益州,益州的知州张方平是苏洵多年的好友。张方平时常与苏洵有书信问候,自然也是知道苏洵二子的本事。当即派人送来一封信,提议苏洵此次可以带着二子一同赴京应考。
父子三人商议过后,决定在清明节祭祖之后离家启程赴京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