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至十月十九日,秦军主帅武信侯公孙起的书信,送到了秦国的新都咸阳。
从旧都雍迁都至新都咸阳,这是秦国的一件大事,亦象征着秦国将暂缓与西羌的矛盾,将国家的精力投入到征战中原的这项国策上,毕竟相比较西羌,中原国家的文化与富饶,使得地处偏远的秦人颇为向往。
总得来说,移都咸阳,这是秦**功爵制的一大里程碑,意味着秦国已经迈出征战中原的脚步。
然而,秦国刚刚迈出这一步,就被一个魏人挡了回来谁能想到,败西羌、灭陇西,屡战屡胜的秦军,却在三川遭到惨败,整整二十万秦军军覆没。
当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时,举国震惊。
而那名一手挫败了秦军中原战略的魏人,即是魏国的公子,姬润。
在经历过秦魏三川惨败后,秦人这才意识到,中原魏国的魏人,与陇西魏氏的魏人,两者的实力完不可相提并论:中原的魏人更强大,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军队与可怕的作战兵器。
比如秦少君带回国的那几把魏弩,秦国的工匠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弄明白这种军弩的构造。
然而秦国工匠在此基础上仿造出来的秦弩,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皆不如魏弩。
相比较魏弩,更让秦人感到震惊的,还是魏国的兵器,那种由铁打造的兵刃,强度毫不逊色秦国巅峰青铜冶炼技术下的青铜兵器,且锋利程度远远在青铜兵器之上,很大程度上刷新了秦人对铁刃的认知。
秦国工匠不是没有研究过冶铁技术,就如卫人卫鞅入秦后,就希望秦国大力发展冶铁工艺,但遗憾的是,这件事并没有得到秦国贵族的重视。
因为在秦国贵族的认知中,铁剑是很脆的,强度根本比不上青铜剑,虽然卫鞅告诉他们,铁剑脆弱只是因为秦国的冶铁技术粗劣,但并没有多少秦国贵族相信这种说辞。
直到秦国遇到魏国的军队,秦人这才意识到,铁制兵器究竟有多么的可怕,在魏弩面前,秦国引以为傲的青铜冶炼技术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厚达半个指节的青铜甲胄,竟被魏军的弩矢轻易洞穿。
魏国的强大军队,让秦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因为魏国恰恰就挡在秦国迈向中原的道路上,倘若秦国想要获得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的各种技术,他们就必须突破魏国的封锁。
但问题就在于,魏国虽然国土面积与秦国相当,但他们的技术却并非秦国可以相比,秦魏三川战役惨败的事例可以充分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天可怜见,魏国的内部出现了叛乱,甚至于,魏国国内有一股叛乱势力,竟在魏国的王都大梁挑起了混乱,意图杀死魏国的王,颠覆魏国王室姬赵氏一族的统治。
更让秦人感到振奋的是,据说中原还有另外两个强大的国家想借此机会使魏国覆亡。
这简直是天赐良机!
于是乎,秦国当机立断派兵攻打魏国。
与韩国以及楚国的目的不同,秦国攻打魏国,倒不是一定要覆灭这个国家。
毕竟在经过秦魏三川战役后,秦国贵族从覆灭了陇西魏氏的膨胀自信中,被魏公子姬润打醒,他们这才意识到,中原国家的实力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料,因此,征服中原、制霸中原这个口号,已暂时被搁置,他们的目标暂时只是在中原立足。
是的,打败魏国,夺得魏国的财富与各种技术,进一步发展国力,再伺机进攻韩、楚等中原国家的国土,这才是秦国目前比较现实的国策。
然而,曾经一手挫败秦国第一次东征的魏人,魏公子姬润,再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
而让秦王感到吃惊的是,纵使是武信侯公孙起、长信侯王戬,竟也没能在那位魏公子面前讨得便宜,甚至于,武信侯公孙起还在信中如此评价魏公子姬润:战不可胜之敌!
言下之意就是说,魏公子姬润,那并非是可通过战争击败的强敌。
对于统帅兵马的将帅而言,这差不多已经是最高评价。ps:历史上的李牧就当得起这个评价,于是就被离间计弄死了。还有长平之战时的廉颇等等。难以通过正常的战争去击败、只能通过计谋诬陷去排除,足以证明这类名将的厉害。
虽然仍有一部分秦国贵族对此嗤之以鼻,不认为年仅弱冠的魏公子润能有多厉害,但由于上次秦魏三川战役惨败、尤其是函谷一日战役的事例,秦人对于武信侯公孙起的“消极作战方式”,倒也没有出现太大的抵触,毕竟谁都明白,秦国经不起再一次惨败,倘若这次秦军再度败在魏公子润手中,非但军功爵制会瓦解,可能整个秦国都会因此衰弱。
到时候,那些仍有不臣之心的人,或者残余的反抗势力,就会跳出来进一步瓦解秦国。
因此,虽然说武信侯公孙起的“消极作战方式”难免会影响秦军的士气,但相比较盲目出击被魏公子姬润击败,这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没想到的是,武信侯公孙起在信中提醒了一桩事,一桩让秦王都不得不引起重视的事。
“卫相,你怎么看?”
在富丽堂皇的咸阳秦宫内,秦王询问着跪坐在阶下的左庶长卫鞅。
秦王生得颇为魁梧,方正的脸庞上,两道粗眉下,炯炯有神的眼眸直视着卫鞅,从面相上而看,是一位颇有自主意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自负之人。注:自负其实不算贬义词,只不过是有自信,相信自己的才能。过于自负才是贬义词,比如自傲等等。
年过四旬的秦国君主,目前正值壮年,气色饱满、颇显精神。
相比之下,左庶长卫鞅的容貌就略显枯燥、憔悴,看得出来是过于操劳政务,长期得不到充足休息所导致。
在秦王的注视下,卫鞅仔仔细细地阅览着武信侯公孙起的书信,反复了好几遍,这才放下书信,手捻着下颌处的长须,沉声说道:“武信侯公孙起大人所提醒之事,必须谨防。……魏公子润此番杀心已起,纵容魏将司马安屠戳乌须部落,难保他不会反攻到我大秦境内,屠戳庶民,逼我大秦退兵……”
听闻此言,秦王皱着眉头说道:“若其真敢如此,则我大秦誓与其不死不休!”
卫鞅闻言摇头说道:“大王,您要知道,眼下魏国覆亡在即,仁慈之心无法挽救国家,若设身处地想,倘若大王身处魏公子润的位置,大王您会怎么做?”
秦王顿时语塞,摸着下颌的短须说不出话来。
毕竟卫鞅说得没错,倘若他身处于魏公子润的位置,难道他就会姑息乌须部落么?
在这种时候,自然是要用雷霆手段震慑三川,不惜一切代价击败秦军。
想到这里,秦王也就不再去诟病魏公子润的行为,转移话题问道:“公孙起希望寡人移调军队驻守蓝田,卫相觉得何人适合?”
卫鞅闻言淡淡笑道:“驻守蓝田的将领人选,并非关键所在,像嬴大人、张瑭大人等,皆可胜任。关键在于,大王是否已做好鱼死网破的准备……”
听闻此言,秦王沉默了。
本土作战,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的,秦国亦是如此。
倘若魏将司马安果真横穿熊耳山杀到秦国境内,在秦国境内大肆屠杀平民,其实这还不算是最难以接受的事,关键在于那些农田、水车、作坊等民间设施,倘若魏将司马安将这些设施摧毁,对于秦国而言,这才最严重的损失。
是否必要与魏公子润鱼死网破呢?秦王拿不定主意。
倘若换做在平时,即魏国并没有遭到亡国的威胁、只是正常侵略秦国的情况,那么,秦王会毫不犹豫地下令反击,哪怕拼尽最后一名秦兵,也要让魏军这个侵略者明白:秦人绝非胆怯之辈!
但问题就在于,目前魏国同时遭到韩、楚、秦三个大国的进攻,覆亡在即,这时候魏公子润反攻他秦国,明摆着就是要殊死反抗,抱着一颗同归于尽的心反攻秦国,这时候扩大战争的规模,展开与魏国的面战争,这是否值得呢?
秦王毫不怀疑,在魏国覆亡的那一刻,魏公子润手底下的兵力,足以将他秦国拖下水,让他秦国跟着魏国一起完蛋。
秦王犹豫了。
毕竟在他看来,魏国明摆着就是一个即将走向覆亡的国家,在这个时候进一步激怒魏人,与魏人鱼死网破,这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见此,卫鞅低声说道:“大王,从魏公子润的觉悟中,不难看出魏人誓守国家的意志,在我看来,倘若魏人个个都像魏公子润这般为了保护国家不顾一切,那么,此刻的魏国,其实是最最可怕的……我大秦,还有韩楚,集三个国家的军队,或许不足以压垮魏人的意志……”
仿佛是听懂了卫鞅的言下之意,秦王吃惊地问道:“你是说,魏国还有一丝丝幸免于难的可能?这怎么可能?”
“未必不可能。”卫鞅摇了摇头,沉声说道:“承受着亡国威胁的魏人,此刻非但是最为团结齐心的,也是最可怕的……相信国难当头时,每一名魏人都甘心与进犯的敌兵同归于尽。我无法肯定魏国是否能幸免于难,但我可以肯定,这个时候作为魏人的敌人,就要做好被魏人拖下水的准备……”
“你想说什么?”秦王皱眉问道。
只见卫鞅拱了拱手,正色说道:“我建议与魏媾和,用我军的退兵,换取魏国的钱物、工艺技术,以及三川的土地。……媾和之利虽小,但胜在稳妥。”
听了卫鞅的话,秦王的眉头深深皱了起来。
不可否认,卫鞅的建议相当不错,相信在这种危难时刻,魏国肯定不会吝啬他们的财富以及工艺倘若国家都不存在了,留着那些做什么?
问题在于,这点蝇头小利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秦国的胃口啊。
要知道,只要打败了魏国,他们就可以恣意抢掠魏国的财富,掠夺魏国的各种技术,同时还能够扫除这个秦国踏足中原的最大障碍,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相比之下,魏国割让的土地、赔款、以及那些交出的技术,这算得上什么?
“姑且……再观望一阵。”
犹豫半响后,秦王做出了决定,下令赢率军驻守蓝田。
在他看来,只要魏将司马安没办法突破蓝田杀到秦国境内,那么,魏公子润就不具备与他秦国鱼死网破的资格。
但万一若是魏将司马安突破了蓝田呢?
说实话,秦王也有些迷茫。
他秦国,当真有必要与一个即将走向覆亡的国家鱼死网破么?
沉思了数日,秦王还是拿不定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