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思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如此失落,因此有些担心。
“爹,您没事吧。”
“静思啊,咱们方士一脉输给了朱高燧!”
“您的方术在整个道门中也是数一数二,他只是碰巧而已您不必介意。”袁静思说道。
“不是碰巧,从理论到炼丹器我们都输了,今日之后爹再也不会碰方术与丹道了。”
袁珙在南京都享有极高的声望,若是旁人知道因为与朱高燧的赌约而金盆洗手,恐怕朱高燧又会引来无数谩骂。
“这赵王还想邀请加入理工学院,我也是要面子的,我虽愿赌服输,但你要给我争一口气回来。”
袁珙看着袁静思,似乎又感觉到了希望。
“爹您说。”
“辞掉在太常寺的官职。”
“这是陛下看在您的面子上才封赏的,如果辞官会不会惹怒了陛下?”袁静思有些担心。
“旁枝末节了,我输了应该答应赵王的条件,但父债子偿料他也无话可说,你辞去官职后到理工学院就读。赵王说过若能将方术整理出一套标准,咱们父子将会创造出一门新的学问!”
袁珙眼神发亮,自己当年踏遍千山求学,如果在年轻十岁一定将这门宏大的工程整理完。
“那我明日就去。”
袁珙甩开了搀扶然后转身离开,袁静思看着父亲驼着背,似乎瞬间苍老的好几岁。
“我输了但我有儿子,我做不到的,我儿子一定行….”
袁珙一生所追求的被朱高燧按在地上蹂躏,可在离开的时候袁珙笑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了传承的意义。
眼下朱高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大明理工学院招生,按照他的计划,理工学院会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番语,儒学当然也有,只不过并不会当成重点。
只是如今这招生工作实在不顺,恐怕有不少科目需要等到日后开设。
没有足够的生源,学院的学科就不能全部上马,扩建的资金问题就需要另想他法,至于停止扩建,这根本不在朱高燧考虑的范围内。
上到皇帝,下到百官,几乎没有人看好这大明理工学院。
单单是学不入仕这一条,就已经让所有人退避三舍,毕竟这个时代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当官!
而眼下朝堂入仕的标准是承袭了千年的科举,注重十三经,完全没有理工学院任何机会,至于改变入仕标准,现在的他还没有那个能力。
朱高燧也明白了,从权贵中找学生应该是不太可能了,也只能从普通百姓人家去招收。
从普通百姓家招生,那书院扩建以及各种用度的钱,只能从他身上掏或者另想他法了,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还是长期投入。
就在朱高燧一筹莫展时,周芸却带着周恂如来到了府上。
“周芸你们怎么来了。”
见到周恂如以后,朱高燧脸上露出了笑容,对于这小子他是真心喜欢。
“王爷,听说您建了一所学院?”
“以后别王爷王爷的,早就被人撸了,学院就在燕子矶旁边。”
“我想让恂如跟着您学习。”
周芸一来是为了报恩,第二就是朱高燧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他儿子最仰慕的人。
“他想来我求之不得,只是怕你舍不得。”
周絮自从改了名字以后身体就日渐康复,而且这小子绝对是一个天才,三岁通千万,六岁一手猛龙碑写的那些浸淫书道多年的大家都赞不绝口,甚至老道士袁珙和戴思恭都想收为弟子,这也算是自己捡了一个便宜。
柳暗花明,徐祯在山西待了近一年半的时间以后终于回来了。
这一年半的时间,让徐祯看上去更加黑瘦,只不过人反而精干了很多。
“你事情都做完了?”
朱高燧有些惊讶,原本徐祯在完善从西山到太原的一条铁路,这进度有些太快了。
“一开始磨合有些慢,处处都是问题,但最近一个月好了很多。十几里的铁路已经铺好,听到王爷在南京开办了学院,我把剩下的一小段交给了杨弘快马赶了回来。”
“你着急赶回来做什么。”
“我在修建铁路的时候发现了太多我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是王爷您指点,我一辈子可能都困在其中,我想进入理工学院学习!”
朱高燧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按照徐祯现在对于蒸汽机的认识,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高官厚禄都没得跑,哪怕是在他修建西山太原这一段铁路时,朝廷都下过好几封招抚的文书。
可徐祯全部置之不理,面对这样的条件依然还能沉下心来学习,朱高燧觉得自己挖到了宝。
“好,你所学的蒸汽机只是物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空中楼阁,若能由浅入深系统的学习未来定有一番大成就。不过在此之前,你需要先帮我做一件事。”
“王爷吩咐。”
“到南京街坊上招收学生。”朱高燧最后还是决定从普通百姓中选一些聪明的孩子教起。
“什么条件?”
“首先必须要识字;其次年纪在十三岁左右,聪明伶俐的最好;其三,理工学院不收任何费用,但学不入仕,若学成毕业,我只能保证他们可进入第一机械厂做工。”
为了招募足够的学生,朱高燧也只能自己痛下血本,自己未来赚到的钱恐怕都会投进这个无底洞。
除了免除费用有很大诱惑力外,能够进入第一机械厂做工是整个南京所有百姓最大的愿望,每日近五十文的工钱,每月还能有四天休沐,单凭这两个条件足以吸引全城的适龄少年。
每个学院入学必须要经过考核,朱高燧的考核只有一点,幼而识字!
理工学院存在的意义是培养尖端人才不是扫盲,否则会分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管是哪个时代,学问从来不是掌握在普通人手中,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想要认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所以千古传颂,无非是因为贫寒百姓想要读书极为艰难,想要学有所成如匡衡如孙康这般,更是凤毛麟角。
而那些愿意花费巨大代价为自己孩子请私塾先生的读书认字的,无一例外也都是为了当官!
幼而识字,如果说能以卡掉七成以上的人,而学不入仕又会卡下另外两成以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