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出生于现代社会的杨图虽然对这句词十分的熟悉,可是却是无法感同身受。毕竟,现代化的中华整个就是一基建狂魔,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内,将整个国家的大道小道都修建了起来,彼此来往之间四通八达,畅通无阻。
而在这个时候的蜀州,却是真正的将难于上青天这句词形容的贴切无比。偌大的蜀州被无数的高山峻岭所阻挡,北面大巴山,东面巫山,南有大凉山,西面是雪山高原,把这蜀州盆地围得是严严实实。
除了剑门关之外,仅有北部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可以人行其上,高山深谷间彼此以索桥相联,险象环生,瘴气横行,大军根本无法前行。
陆路上崎岖难行,水路也是险滩重重。江底硬岩横梗,水流湍急不利航行,危崖千尺,河槽深陷,险滩错杂,礁石林立,水流起伏回转,航道弯曲狭窄,也是障碍重重,极有风险,视为水上交通的畏途。
即使是修行者,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和充满了各种瘴气毒气的山野,也是头疼莫测。有些地方以他目前的修为都不敢深入,更别说军队了。
曾经有过大罗金仙境界的强者不信这个邪,非要深入蜀中的荒野,认为不过是区区凡间的几座普通的山岭罢了,随手可平,又有什么可怕的。
不过自从对方深入过后,却是再也没有出来过……
东胜神洲四个大洲虽然只是凡间,但是跟天庭一样,都是从远古洪荒中分离出来的。不过封神大战过后,道祖感叹修行者的肆无忌惮和爆发出来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将天庭立于三十三天上,远离人间。
同时,又将凡间分为四大洲,设下禁制阵法,不允许准圣境界的强者进入四大洲,避免再一次的灭世出现。
因此,凡间虽然看似不起眼,但是有些地方却是传承与上古洪荒,连准圣强者都不敢小觑!
对于蜀州,杨图还是第一次到来,之前游历东胜神洲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蜀州正在大战,因此他特意避开了蜀州,这还是他有史以来第一次前来蜀州。
至于杨图为什么会前来蜀州,这还要从他回到徐州开始说起……
杨图回到徐州后,并且带来了大量的物资,使得徐州的实力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是一日三惊!
这里惊的不是别人,正是三胡。
听闻江南内乱,三胡本来正摩拳擦掌的准备好好的来一回渔翁得利,给江南一个好看,要是能够趁机收复江南,覆灭大晋朝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江南的内乱来的快结束的也快。还没有等他们调兵遣将完毕,江南的内乱已经结束了,虽然看上去江南的实力有着一定程度的内讧减弱,可是如今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谢家,使得江南的实力不减反增。
哪怕没有了王敦和镇北军这个心腹大患,三胡仍然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知道谢安这个敌人更加的厉害!
与此同时,他们也知道了圣麟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样一来三胡更加的不开心了。
等到谢家浩浩荡荡的将大量资源投入徐州的时候,三胡的不开心终于达到了巅峰。他们之前对于徐州还是以贼寇视之,顶多是较为厉害的贼寇。可是现在徐州已然不止是一个‘贼寇’那么简单了,而且他们也查到了徐州与圣麟城的关联,自然对于徐州更是恨之入骨。
当下,原本准备对付江南的大军调转马头,百万大军向着徐州开去。
这么一来,徐州可是遭了大殃,这百万大军可是三胡打天下的精锐。三胡虽然气运已然过了巅峰那个人挡杀人,佛挡灭佛的时期,可是多年征战下来的精锐还是留有大半的,这些百战精锐正是三胡的底气所在。三胡大军杀来,徐州方面虽然顽强抵抗,但是仍然不是对手,短短的两个多月内失去了近乎一半的领土,如今紧靠着三座坚城互为犄角地死守着。
一旦三座坚城破了一座,恐怕局势将会恶化到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
也是幸好徐州早在之前就开始大量招兵,不然的话,区区十余万大军在三胡百万精锐的疯狂进攻下更是支撑不了多少时间……
哪怕是有着血麟骑的助阵,局势仍然在不断的恶化。虽然现在形势开始渐渐平稳起来,可是三胡底蕴深厚,照着这个趋势下去,不需半年的时间,徐州恐怕将要沦为一片废墟。
面对这样险恶的形势,杨图也是头疼。江南那边内乱刚平,局势不稳,想要让谢家出兵根本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江南畏惧三胡如虎,三胡一恐吓大部分的世家都是不敢在对徐州有着半点的支援。
这样的心态,连谢安也是无法,只能够希望日后慢慢的调节过来,但是短时间内是无兵可派了。
北荒圣麟城那边,杨图只是将徐州这边的情况说了一遍,具体的决策还是让赵正他们自行处理。毕竟,圣麟城才是他们的根本,要是因为徐州而丢失了北荒圣麟城的根基,那才叫得不偿失。
不过徐州也不能够不救,杨图将丁守泽和血麟骑留给了杨臻,并且暗中吩咐丁守泽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刻将杨臻等一众徐州高层骨干带走,然后一个人轻身前往了蜀州。
如今中原之地,反抗三胡最大的力量除了徐州这边之外,就是豫州祖安,青州刘德和蜀州孙循。其中豫州祖安心向大晋朝,杨图已经让谢安派人传令祖安尽可能的支援徐州那边,而他自己将目标放在了蜀州孙循这边。
一来是因为蜀州孙循的实力在其他三股势力中属于最强的一方,拥有着三十万久经训练的精锐大军。而且蜀州地理位置绝佳,有着剑门关在,哪怕蜀州出动二十万大军救援徐州,剩余的十万大军仍然能够将蜀州防守的滴水不漏,不会给予三胡可趁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