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听到有人赞成自己的政策,立刻眼睛一亮。说道:“关超,你快说说。”
关超说道“陛下,臣觉得,即便是有反对的,也只是掌权者,因为这是动了他们利益的事。他们反对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广大的两地百姓,他们似乎并他不关心谁来统治他们,他们要的是能过上好的生活。
况且,那些个莘莘学子,有多少来我汉邦学习的。这皆是民意所在。既然陛下要把两地的统治权拿在手中,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两地掌权者的征服。只要他们同意,别的都好说。”
刘永听了点点头,但眉头又皱起来。因为他知道关超说的都对,只是这最后一条,征服两地的当权者。这是绕不过去的难点。
这不,王庆就站出来说道:“陛下,关大人,你说的都对,只可惜这征服当权者这一条,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那关。”
关超听完,笑了笑,又顿了顿,说道:“陛下,俗话说,刀口下见政权。臣想,两地的当权者也怕这刀兵之事吧!”
王庆说道:“关大人,那样一来。岂不是又让这两地倒向了鞑奴的怀抱?”
关超笑着说道:“王大人,你以为这两地真的都愿意倒向鞑奴?即便是掌权者想,恐怕下面的百姓也不会答应吧?”
王庆说道:“百姓那里能左右得了掌权者?”
关超说道:“王大人可听过一句话,叫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王庆说道:“百姓接受信息都是晚很久的,到时候木已成舟,他们又能如何。”
关超说道:“我们可以使些计策,王大人还记得大华朝的太祖皇帝的杯酒释兵权吗?”
王庆说道:“那是自己手下的军士,而理越和西噃则不是。这就是区别。”
关超说道:“既然是区别,那就要区别对待。”
王庆说道:“那倒要请关大人说说要如何区别对待?”
关超说道:“陛下可以把两地的掌权者请到天安府,颠覆他们的政权。”
王庆说道:“如此不耻之事其实陛下所为?”
关超说道:“我到觉得在这政治上,偶尔做些不耻之事也是可以的。政治说白了就利益关系。只要陛下不能掌握好这个利益关系,那就和容易颠覆他们的政权。”
王庆说道:“关大人,关于利益,不用想他们也想做一方诸侯。”
这二人在这大殿中争执起来,各不相让。
刘永也看明白了,此事不是一个早朝就能议出来的。还需从长计议。他也要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这个想法到底是否正确了。
“你二人先退下吧!”刘永说道。
“是,陛下。”二人同时拱拱手,都退下去了。
刘永接着说道:“好了,这个事情先放一放,说说别的事吧。”
关于别的事还真就是没什么好说的,以为昨天刚上了早朝。
刘永一看没什么事,就宣布说道:“既然没有别的事,那就退朝吧,陈安你留下。”
众大臣叩别完刘永,就都下去了。
刘永问陈安说道:“陈安,你觉得朕的想法怎么样?”
陈安说道:“回禀陛下,臣觉得陛下的想法是对的。”
刘永说道:“你说来听听。”
陈安说道:“陛下,臣以为藩属国也是国,不是我们的领土。”
刘永点点头说道:“你说的对,朕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想着直接把理越和西噃纳入我们华汉的版图。”
陈安说道:“只是这其中的过程怕是要曲折些了。”
刘永说道:“这个朕还真是没有仔细的想过。其实也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两地当权者的问题。”
陈安说道:“理越的崔氏一族,已经统治理越数百年了,想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统治,恐怕不容易。西噃倒是各族林立,一直没有一个部族能对西噃之地进行有效的统治。而鞑奴到了之后就扶持了土旺部。而如今土旺部被瓦解了。曜日部可以暂时掌权了。但是臣以为曜日部掌权也不会很久的。西噃之地还有两大部族自从鞑奴来了就一直默默无闻。
此番鞑奴败了,他们就不会再默默无闻了,是必要同曜日部进行一番争斗了。其结果就是西噃之地的各种势力仍是一盘散沙。臣到觉得西噃之地好办,只要陛下派出一直军队,直接宣布对整个西噃之地的统治,我想各个部族都会同意的。
只是这理越之地是个棘手的问题。崔氏在理越的统治力很强,百姓们也对他们认可。如果事情办得急切了,也会遭到理越百姓的反对的。但是理越有个好处,那就是理越之人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都是汉人。可以说是同宗同文了。这是我们华汉把理越纳入一国的嘴有力的一个条件。”
听完陈安的话,刘永点了点头,心里想:“别看陈安不出声,但他心里早已经有数了。这样好的一个人才,要不是跟了我刘永,那就真的被埋没了。”
刘永想的没毛病,陈安科考落榜,家中又无力供他再读书。只能是做生意,做生意又残败。几乎就是走投无路了。要不是刘永买下他的酱坊。那他的后果不堪设想。能否活下去也是个未知数。
所谓好马也需要伯乐,刘永就是陈安的一位最好的伯乐。不然陈安就只能犁地拉货了。
这时,刘永说道:“陈安啊,你分析的不错。那你以为要怎么做呢?”
陈安想了想说道:“陛下,臣以为先把西噃之地纳入版图才是。这样有两点好处。一来,是让理越先看看,让崔氏有个心里准备。二来可以孤立理越,让他们即便想反陛下也没有可依靠势力。”
刘永点了点头说道:“你说的对。朕也是这样想的。西噃之地的曜日部是在朕的帮助下才得以解困。曜日部算是欠朕的了。趁此时机,收服曜日部可以说的手到擒来。”
陈安说道:“那陛下还等什么呢?何不趁热打铁呢?”
刘永皱皱眉头,问道:“以你只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