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哥特人(4~5世纪)、斯拉夫人(6~7世纪)、阿拉伯人(7~9世纪)、土耳其人(11~13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4~6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庭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东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庭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着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庭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庭帝国位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带,气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拜占庭人的饮食和服饰习惯。根据一位佚名拜占庭作家的《论食物》,不同地区的拜占庭人饮食略有不同,但主食基本都是面包、豆类(加入汤或菜中)。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由于肉价昂贵,普通人的主食是面包、橄榄、洋葱、小扁豆、奶酪和鱼类。外地则广泛食用牛、羊、猪、马、鸡、鸭、鹅等禽畜肉类。君士坦丁堡人喜食海鱼,淡水鱼通常用来喂猫狗。其他拜占庭史料中提到的蔬菜有萝卜、卷心菜、大蒜、洋葱、南瓜、莴苣、韭菜、黄瓜,调料包括芝麻、芫荽、胡椒、丁香,水果则以苹果、无花果、西瓜、杏和葡萄为主。饮料为家酿的葡萄酒和啤酒。几乎所有的食物都要加入橄榄油。各地生产的粮食主要满足当地的需求,首都和萨洛尼卡、安条克这样的大城市则依靠进口粮食,以及政府的粮仓调拨。7世纪拜占庭帝国丧失埃及、阿非利加和叙利亚等行省后,谷物产量减少,肉类消费量开始增加,羊毛和亚麻也取代产自埃及的原棉,成为纺织的主要原料。
拜占庭人的服饰也因地区而异,冬季阴冷多雨的马其顿和多瑙河边境地区与干旱炎热的埃及地区服装样式有很大差别。丝绸为皇家垄断的原材料,丝绸生产被集中在希腊南部地区,丝绸的买卖也由官营商人严格控制。没有皇室的许可,平民不得随意穿戴丝绸服装。紫色的丝袍为皇帝和皇后专用的服装,高级教会人士则穿着织金绣银的锦缎教袍和法衣。普通人的服饰多由棉布和亚麻织成,从现存的拜占庭绘画手卷来看,在帝国1100年的历史中,服装样式基本上为轻快、单薄的地中海风格,主要的服装样式包括长袍、披肩、腰布、皮靴。
对于拜占庭帝国这个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国度,李治还是十分好奇的,要知道在华夏封建王朝历史最长的也就是三四百年,可是拜占庭帝国却能够存在一千多年,这让李治十分不解。
他用科技工厂里面的宇宙网络进行了相关搜索,原因自然也找到了一些,那就是:地理上: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亚欧大陆的交接点上,三面环山,一面环海,易守难攻,再加上后来修筑的防御性围墙更是让东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依然可以屹立千年;经济上:由于东罗马帝国所统治的国土有巴尔干半岛,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一部分,而这些地区在历史上都是最先步入文明社会,所以这些地区的城市比西部的更多,更成熟;手工业,工商业等都要更繁荣,文明程度也更高;而港口也自然比西部要多:例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海港,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的首都海港等等,因此东部的海上贸易和商品经济也比西部的要发达。
军事上:东罗马自从蛮族入侵浪潮后期就开始从以步兵为主导转向以骑兵作战为主导的战术,因此军事实力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能够造就拜占庭这样一个千年帝国的因素那是多方面的,也许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拜占庭的国运都可能没那么长。
李治不知道自己创造的后唐能够存在多长时间,他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在位的时期内将后唐不断变得强大,让其在各方面都遥遥领先于世界,至于后世的继承人会如何做,那就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在夜色下李治带着他的六位皇后来到了君士坦丁堡城外,科技工厂内的异次元空间酒店随时都能召唤出来的李治自然不用担心深更半夜的没有地方可以住宿。
而且这出门在外可以为他使用帝豪空间创造出合情合理的理由了,这可是能够让他享受到无边的艳福,所以这环球旅行绝对是值得的,当然了除了陪女人闲逛让他感觉有些头疼外,其他都挺好的。
对于他的这些心思,凯瑟琳等人自然心里明白,不过她们也不会拆穿李治的心思,她们在心里也不是十分排斥李治这种大被同眠的想法,只是平日在皇宫里她们总得有女人的矜持才是。
反正她们已经完全把自己交给了李治,所以只要他喜欢,她们还是愿意做出一些牺牲的。
第二天精神饱满的李治就带着自己的女人从山林中走了出来,像君士坦丁堡这座历史名城而去。
君士坦丁堡位于巴尔干半岛东端,博斯普鲁斯海峡南口西岸。扼黑海入口,当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面是金角湾,南面是马尔马拉海,沿海地区筑有防御工事,金角湾有两层城墙。城外是一条深100英尺的壕沟。
站在城外看着君士坦丁堡那高大的城墙,心中却想着在这样一个冷兵器时代,只要这座城中有数万精锐之士,并且城中的物资充足的话,拜占庭的敌人恐怕就只能望墙兴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