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嬴政见李恩凡一直在沉思,突然就严肃的开口说道:
“扶苏,蒙恬,你们先回去。”
“是,陛下。”
“是,父皇。”
听见嬴政的吩咐,蒙恬和扶苏,虽然有点疑惑,但还是拱手后,朝外面走去。
正在沉思的李恩凡,听见响动,就见嬴政吩咐二人出去。
他抬了抬头,先是有点疑惑,但是看了一眼蒙恬后,脑海里突然就恍然大悟。
因为在安抚其他六国百姓的时候,还要考虑一个群体的想法。
就是老秦人的想法。
现在秦朝刚统一,老秦人难道就没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吗?
说没有,肯定是不可能的。
在他们心里,他们可是胜利者!
面对其余六国之人,在心里肯定是会有一种优越感在内的。
如果给予六国百姓的政策,和老秦人的一样。
老秦人肯定是会闹事的。
所以在考虑安抚其他六老百姓的时候,还要把老秦人的想法,考虑在内。
老秦人可是嬴政的基本盘。
嬴政死后几年,秦朝崩塌,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秦二世,实在不得人心,基本盘完全没有保住。
在李恩凡前世的历史中,秦二世上位之后,把蒙恬和其他老秦人的代表,全都冤杀了。
把这些人冤杀了之后,最重要的是还把嬴政的其他子女全部冤杀,还发布政策,压榨老秦人。
你说你这让老秦人怎么想?
妈的,从来没见过这样白痴的大王,算了,毁灭吧!
估计这就是当时老秦人的想法。
想到这里,李恩凡就感觉有点头疼。
就李恩凡自己从史书上推测到的情形,就已经感觉如此棘手。
那嬴政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政哥,你问其他六国,其实最主要的意思是,如何安抚老秦人吧?”
想清楚刚才的一切,李恩凡就觉得嬴政主要问的不是六国百姓,而是老秦人,所以他就开口询问。
嬴政见李恩凡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叹了口气后开口:
“是啊,凡小子。六国的百姓,在我看来,其实很好安抚。
但是在安抚六国百姓的同时,还要把老秦人的想法考虑在内,这才是一直让我觉得棘手的原因。”
李恩凡听见嬴政确认后,脸上苦笑了一下。
这个确实很困难,一个政策,要考虑两个群体,还要把两个群体,都安抚到位。
别说什么可以发两道政策。
如果发布两道政策,一个安抚老秦人,一个安抚六国百姓。
那这完全是自取灭亡!
因为这样一来,老秦人的心里和六国百姓的心里,就直接和对方划开了。
所以发布两道政策,就是直接为以后埋下祸根。
如果有不懂的,请参考东方明珠。
“等一下,政哥,我去拿几本书。”
说完李恩凡就起身,朝着小店的仓库走去。
他刚才确实是想到了几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准备向嬴政提议试试看。
毕竟他前世只是一个普通的社畜,了解到的政治和经济,都是在网上看到的,所以他也没有什么太好的点子。(pS:作者太菜,各位大佬如果觉得不好,请轻喷!)
在仓库里,李恩凡拿到昨天晚上小胡桃整理的几本书后,又分别具现了两筐土豆和红薯。
做完这一切,李恩凡才走出仓库,然后把书递给嬴政后说到:
“政哥,这几本书,你待会回去的时候,先看看。
可以先看政治和经济这两本。
这两本书,都分别记录了封建时代,历朝发布的政策和经济情况。
你可以针对现今秦朝的情况,看看有没有有用的。”
接过书籍,嬴政听见李恩凡的话,然后两本书都翻了翻。
见嬴政翻书的同时,李恩凡坐下身子,又严肃的开口说到:
“还有针对秦朝现如今的情况,我确实有几个建议:
第一:培养宣讲官,让他们到各地讲解朝廷发布的新政策。
他们到各地宣讲的目的,就是以防六国余孽歪曲朝廷的政策,毕竟老百姓是看不懂字的。
这个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用大白话,因为必须让当地的人人都能听懂。
我知道这个有一点难,但是做这个的好处,就是可以把朝廷的政策,下沉到村一级。”
听到这一点,嬴政的脸色有一点难色。
李恩凡知道培养宣讲官这个在当时的秦朝有点难,因为各地的语言,方言都不同。
而老秦人自己人,只会秦腔。
所以培养的这个宣讲官到各地去,就要了解学习当地的方言,还必须的心向朝廷。
因为如果你用了别的人,再好的政策,他到处讲解的时候,也会把里面的东西歪曲。
如果只有极少数的人反秦还好,李恩凡知道每个帝王的背后,都有秘密机构。
少数人,完全可以揪出来。
毕竟前世的新华夏建立的时候,都不乏有这种人。
用伟人的话来讲,这叫扛着红旗反红旗。
其实李恩凡本来还想开诉苦大会的,毕竟这可是前世新华夏的绝招。
但是想了一想,这不对,诉苦大会这东西,只有马列主义能用,在封建时代,这东西威力太大,很容易伤及本身。
想了一下,李恩凡又开口:
“第二,重点发展几个大城市。
因为只要大城市的发展越好,城市周围的人,都会汇聚到一起,到时候各国之间,时间久了,都会开始同化。
而且大城市,也好管理。
针对老秦人的安抚,可以在原秦国的城市中,除咸阳外,重点发展几个来补贴老秦人。”
听到这,嬴政眼睛一亮,心里就有了一点想法。
、
\\u0027或许可以直接在原六国都城发展。\\u0027
嬴政埋着头思索,但是很快他又觉得不好。
因为在原六国都城发展,这样确实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各国之间基本上不会融合。
心里想着原六国的边界图,嬴政很快就有了想法。
“凡小子,你说,在国与国的边界上,重新建几座大城市,怎么样?”
“唉?”
李恩凡偏头想了一下,好像在各国边界处,建几座大城,确实比在原先城市发展要好很多。
想到这里,李恩凡想到了什么,然后从面前的几本书里,抽了一本科技书出来,然后翻到水泥的那一页。
水泥是昨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问了问小胡桃,古代能不能制作处水泥,得到她肯定的答复后,直接加上去的。
因为早期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
所以古代也能找到替代品,制作出水泥。
翻到水泥那一项之后,李恩凡指着书,就对着嬴政开口说到:
“政哥,你看这样,在原秦国的城市里,重点发展两座城市,这个就相当于补贴老秦人。
然后,我们直接用水泥,在各国的边境处,快速的建造几座大城。
这样一来,各国之间的交流就会很频繁,利于文化融入,消除隔阂。
最重要的是,大城发展好了,时间一久,原先国家的烙印,就会渐渐消失。”
嬴政听着李恩凡的话,手里翻看着水泥,在了解到水泥的制作如此简单之后,脸色也是越来越高兴。
“凡小子,还有什么办法,继续说说。”
见李恩凡确实有想法,嬴政也是有点迫不及待了。
见嬴政催促,李恩凡觉得有点好笑,他还是第一次见嬴政这样迫不及待的样子,也不装样子,就直接开口到:
“第三点,建立先贤庙。”
说到设立先贤庙,李恩凡有点严肃。
“政哥,设立先贤庙,在我看来,这个是最重要的。
先贤庙建立后,把各国在历史上有名的先贤放进去,然后再由朝廷发布政策,在最开始的每一月,找一天时间,全国祭奠先贤。
比如:楚国的屈原,就可以直接放进去。
毕竟屈原在我们后世,都有一个节日,专门纪念他。”
嬴政一听到李恩凡开口说先贤的时候,脸色就带着严肃的神色。
“到了后面,过个十几二十年,各国已经不分彼此了,就可以一年祭奠一次。
当然,在开始的时候,最好每国都放进去至少一位先贤,这样到了祭奠的时候。
祭奠本国的先贤时,老百姓不会有抵触心理。”
说完这一点,李恩凡本想开口说把白起放进先贤庙的。
因为白起确实对秦国的帮助很大,并且在后世,白起的名声也被很多人了解。
但李恩凡想到了一点 ,就没有开口说白起。
因为在此时的秦朝,设立先贤庙的话。
白起是注定进不了先贤庙的。
而且别说白起了,在最开始的先贤庙,估计是没有一个军事方面的人。
为什么没有军事方面的先人?
因为军事方面的人,是最容易引起仇恨的人,就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嬴政如果真的把白起放进了先贤庙,原先的赵国百姓,估计要直接造反。
你让他们祭奠白起,就等于是让他们承认白起的功绩。
白起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人!
这四十万人涉及的家庭,说少一点,都有二百万人。
而且长平之战到现在的秦国统一,才只有四十年!
很多小一辈的人,都还有记忆。
所以把白起放进先贤庙,真的就是贴脸嘲讽原赵国。
原赵国的老百姓要是不造反,才是奇了怪了。
所以只有再过几十年,等这一辈的人,全部走完,才能考虑把白起等一些军事方面的先贤,放进先贤庙。
估计白起要是知道了这一点,也会苦笑。
难道太强,也是一种错?
嬴政也想到了这一点,在最开始,确实不能放军事方面的先贤进去。
“凡小子,你觉得一共设立几个先贤为好?”
李恩凡埋头思索了一下,然后就开口说到:
“政哥,在最开始,设立二十个先贤最佳。
而且这二十个中,一定要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五位排在最前面。
秦国的先贤可以多设立几个。
然后其余六国的先贤设立一两位。”
说到这里,李恩凡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就笑着开口说到:
“剩下的名额,最好就设立着名学派的创始人。
比如:墨家的墨子。”
听到李恩凡说还要设立各学派的创始人,并且提到了墨子,嬴政的脸上就带着会心的笑意。
因为设立了各学派的创始人,这样一来,那些学派的弟子,很大一部分,就会直接归心秦朝。
比如墨家,还好意思反秦吗?
墨家虽说被称为显学,可是在之前没有一个国家采用过,更别说承认它了。
这时候的秦朝承认了墨子,你说墨家还怎么好意思反秦?
而那些没有设立的学派,也会为了自己的创始人,拼了命的为秦朝效力。
毕竟学与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古时候的百家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诞生出来的。
所以设立几个学派创始人先贤,好处太多了。
“对了,凡小子,为什么要设立燧人氏几位?”
嬴政疑惑的开口。
听到嬴政的询问,李恩凡笑着开口到:
“政哥,设立几位始祖,更有利于统一和现在秦朝的稳定。
这样一来,就可以说,我们大家不管哪国,都要尊几位先祖为人文始祖。
因为有了这几位始祖,我们才会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听到李恩凡这样说,嬴政也是了解他们的功绩,就了然的点了点头。
为什么李恩凡没有学前世网文一样,把炎黄子孙的说法提出来?
因为在历史上,为大一统王朝的“维稳”需要,是奉行血统论的。
如《史记》,就将之前所有帝王及部族都说成“黄帝”的血脉。
到了后面,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就常抛弃自己的祖先,改称黄帝后裔。
像鲜卑慕容氏,“自云高阳氏(黄帝嫡孙)之苗裔”;建立辽的契丹,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后裔”。
到了后期,金之女真、元之蒙古、清之建州,都无意自诩黄帝之后,甚至公开拒绝中原士人所提出的改认祖先以利统治的建议。
这种拒绝,既因为其自身统治实力强大,也因为帝制时代中国的政治重心,不在“黄帝”,而在“孔子”;不在种族血脉,而在儒学传承。譬如雍正、乾隆都强调:“华夷之别”只在于文化,与种族无关。
而到了近现代,戊戌维新失败后,梁启超等人接触并信奉“种族主义”,“黄帝子孙”的说法才开始盛行。
在奉行血统论的封建时代,提议大家都是一个先祖的话,是行不通的。
如果真要这么提议,就是提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所以李恩凡才会提议只是尊人文始祖,而不是把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提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