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前。
秦王府都尉宁辰千里奔袭斩杀大都督龙湘。
此乃理屈。
可深究其原因。
太子曹陀发出虎符,命大都督龙湘统帅庐陵军为主的五万重甲骑兵,趁着秦王府精锐遵照皇命北上,来犯雁南关。
大都督龙湘这才遭受杀身之祸。
出关后。
骠骑大将军董朔联合戎龁主力,伏击秦王府遵照皇命北上的精锐。
勾结戎龁蛮夷,坑害大魏子弟。
此乃天大的理屈。
秦王府和大魏皇权必定会发布各种檄文相互攻讦,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争夺所谓的‘道义’。
但无论檄文写得多么文采斐然,找的理由再冠冕堂皇,不过是藩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皇权为了将分散的权力收归朝堂,绞尽脑汁给师出有名找的借口罢了。
秦王府与大魏皇权的对决。
从藩镇的崛起和皇权的衰落那一刻开始。
已经注定难以避免。
战事一起。
除了比一比谁的拳头大之外。
谁胜谁负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则是原本被高高在上的权贵,视为如蝼蚁般的万千黎民!
若是皇权所辖的民众生活过得去,但凡有一口饭吃,都不愿冒着砍头的风险去反抗朝廷。
如果除了有口饭吃,逢年过节还有肉有新衣,日子过得太平。
秦王府要反。
不管秦王温寅如何爱戴封地子民,封地之外的万千黎民只会将秦王温寅视为意图谋权篡位的逆贼。
胆敢破坏安稳太平的日子,自然是纷纷响应皇命踊跃参军入伍,誓杀逆贼护家卫国!
可现在天下的万千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
别说有一口饭吃。
连命都是朝不保夕!
秦王温寅施仁政,封地民众安居乐业,虽然偏居一隅,但却是乱世难得的一片净土。
无数灾民蜂拥而至躲避祸乱。
腐朽残暴的大魏皇权此刻要削藩。
这是将万千黎民最后一点活命的希望抹杀。
他们可不会答应!
只要秦王府扛住大魏皇权的三板斧。
有万千黎民做最坚强的后援。
再高举反魏义旗。
必定应者如云。
军力短期内会急速膨胀。
这天下必改朝换代!
化身雀鸟的宁辰伴着大军飞行,飞久了,颇为无趣,闲着也是闲着就思虑了一下大势。
可该如何扛住大魏皇权的三板斧?
重中之重就是秦王府精锐北出雁北关之役。
如果太子曹陀没有命庐陵军北上侵犯雁南关。
三路军侯以及骠骑大将军还会遮遮掩掩。
玩一玩勾心斗角。
但现在已经撕破脸皮。
之前的应对策略需要彻底改变。
比如。
原定出关之后。
兵分两路跟在两路军侯身后,若是两路军侯被袭,伺机救下两路军侯。
再汇同两路军侯击溃骠骑大将军的伏兵。
撕破脸皮之后的玩法不一样了。
最开心的当属两路军侯。
大都督龙湘的死讯。
最快天亮之前。
最迟一天之后。
北上的两路军侯都会知晓。
虽然秦王温寅与潥州节度使张克、鄢州节度使姚恒都已相互暗中沟通。
若有非同一般的变故。
必抱团抗击骠骑大将军董朔亲率的五万精锐重甲骑兵。
可秦王府和大魏皇权在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因素推动下。
突然上到一决生死的拳击台决斗了。
潥州节度使张克、鄢州节度使姚恒,虽然都被大魏皇权猜忌,成为削藩的首冲目标,但肯定不会马上相助秦王府。
最好是秦王府北上精锐与骠骑大将军董朔拼个两败俱伤,再来个渔翁得利。
天下大乱。
有野心有实力的藩镇都是蠢蠢欲动。
最终赤膊上场逐鹿天下。
有野心却实力弱的藩镇等形势明朗。
要不就是彻底倒向大魏皇权,跟随镇压叛贼,即保住藩镇不被削,又保存实力与更虚弱的大魏皇权讨要好处。
藩镇势力依旧是尾大不掉。
甚至名义上服从皇权。
实际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又或者见秦王府气吞山河横扫天下,急忙改旗易帜投奔新主,等新王朝建立,怎么也得捞个从龙之功。
因此。
潥州节度使张克亲率三万轻骑,鄢州节度使姚恒的心腹大将黄朗麾下的一万重骑三万精锐步卒。
北上之后。
绝不会在这寒冬季节冒险进入冰天雪地的茫茫草原。
各自固守回归的咽喉要地。
派出大量斥候。
不间断地打探消息,也算是变相直播,秦王府北上精锐与骠骑大将军董朔五万精锐重甲骑兵的决斗。
坐山观虎斗。
难道不比充当炮灰香么?
最着急的当属骠骑大将军董朔。
三路军侯全都不尊军令,深入草原寻找戎龁主力决战,预定的伏击计划肯定泡汤了。
当然。
绝不会傻乎乎地同时向三路军侯发动攻击。
可皇命难违。
只能寻找秦王府北上精锐对决。
战略主动彻底丧失。
轻松大胜还好。
即一战歼灭秦王府精锐,又威慑另外两路军侯,再携大胜之势,对付首鼠两端又毫无死战之意的两路军侯,简直是轻松碾压。
可要是惨胜。
而在南面侵犯雁南关的友军又失利。
两路军侯见大魏皇权如此不堪,绝对会落井下石,痛打骠骑大将军董朔这条落水狗。
败了就更不用说了。
所率的五万精锐重甲骑兵,恐怕全都葬身在塞外冰天雪地的莽原。
秦王府北上精锐则是彻底占据主动。
不用冒险分兵寻找两路军侯。
也无需冒着严寒进入冰天雪地的草原与戎龁主力决战。
只需扼守距雁北关三百多里,云岭山脉延伸至千里草原的最后一处山口断魂谷。
静等与骠骑大将军董朔的五万精锐重骑决战。
若是骠骑大将军董朔畏战。
魏军又侵犯雁南关。
那就很轻松了。
北上的秦王府精锐挥师南下救援。
若是出现更复杂更不利的局面。
秦王府北上精锐退守比雁南关更险峻防御更强的雁北关。
只需留下三分之一的燕城重骑,协助驻守雁北关的四万步卒守关。
其余精锐依旧是挥师南下救援雁南关。
扼守断魂谷真正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
综合考虑之后。
第一次挂帅出征的都尉宁辰传下军令。
秦王府北上精锐抵达云岭山脉北麓山口断魂谷,便不再前行,军士们安营扎寨。
并派出大量的斥候,搜索两路军侯以及骠骑大将军董朔五万精锐重骑的行踪。
宁辰原本以为。
三天左右。
骠骑大将军董朔就应该率军前来。
可足足等了一个星期。
连鬼影子都没见到!
也如预料的那样。
两路军侯都是扼守各自回归的咽喉要道。
但骠骑大将军董朔颇为反常。
亲率五万精锐重骑进入千里冰封的草原。
忽东忽西的乱逛。
貌似寻找戎龁主力决战。
根据过百斥候不间断的密集探报。
宁辰与宣威将军白禄以及高级将官开会。
一致认为。
骠骑大将军董朔此举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等待另一路魏军侵犯雁南关。
再率军与秦王府精锐决战。
不让秦王府精锐有挥师南下回援的机会。
另一目的。
恐怕是与戎龁部落首领密会。
许以更优厚的报酬。
让戎龁主力将伏击计划改变,随同骠骑大将军一道南下,一举歼灭秦王府北上精锐。
如果真是这样。
那只能暂避锋芒,退入雁北关,依靠雁北关防御。
又过了一星期。
这一日。
宁辰一大早就收到温柔的飞鹰传书。
大都护姜旭接下虎符。
整合以庐陵军为主的五万重甲骑兵,又征调东莱郡等四郡十万步卒,共计十五万之众。
兵锋直指雁南关。
预计明日即将抵达雁南关关外。
父王温寅审时度势。
也于一周之前在渭岭盆地发布总动员令。
征调各地城防军、乡间勇壮,并招募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入伍。
新募集的军士八万余人。
再加上原本驻守雁南关的两万步卒。
守关兵力已超十万。
在此危难之际。
也有颇为感动之处。
无需动员,十余万身穿军大衣的灾民无分男女老幼,全都自发组织起来,日夜不停地为雁南关守军运送守城器械。
灾民中,近万青壮年男子手持木棍,聚集雁南关北军大营外,群情激昂的纷纷要求入伍守护新家园。
虽然大部分军士都是普通武者,但斗志非常高昂,又有牛夫人以及秦王府四大家将相助。
预计至少能抵御一月以上。
看过温柔的飞鹰传书,宁辰还不及感慨,马上收到斥候最新探报。
原本扼守南归咽喉要地的潥州三万轻骑,突然拔营起寨,以阵符加持,急行军直奔云岭山脉北麓山口断魂谷。
根据行军速度判断。
申时即将抵达断魂谷。
换做现代的计时,也就是下午3点至5点之间。
鄢州军依旧驻守原地不动。
骠骑大将军董朔所率的五万精锐重甲突然不知所踪。
宁辰顿时就明白了。
潥州节度使张克见魏军势大,不但向大魏皇权低头,还充当骠骑大将军董朔的先锋。
中午时分。
嘹亮的集结号角响彻断魂谷上空。
刺虎营八百黑甲亲卫当先。
燕城一万六千重甲骑兵在后。
于断魂谷之前列阵。
方圆十里之内皆是凛冽肃杀之气。
宣威将军白禄等一众高级将官对都尉宁辰佩服不已。
大战一触即发。
都尉宁辰竟然还能气定神闲地在营帐中挥毫泼墨。
一个时辰之后。
宁辰赶制了十张绝品阵符。
对付区区一镇,臭不要脸的太子曹陀集结如此多的军力,意图一战剿灭秦王府。
那也别怪自己不讲武德了。
当宁辰简化黑月铠甲形态,只幻化出一双巨大的黑翅,飞到断魂谷军阵前。
地平线上仿佛出现一道暗红色的鉄墙。
阵阵马蹄声如滚滚惊雷。
潥州节度使张克亲率三万潥州轻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