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碍于面子,稳坐炕头。他知道,大舅爷出手了,这事儿就不好办了。如果靠棍子,抡的越圆,结局越惨。识时务者为俊杰。等大舅爷消消气,缓和了再去接媳妇。现在都在气头上,阻拦只会闹得大家都不愉快。
想想大儿子的话,不无道理,这些年,老伴儿跟自己吃糠咽菜,早起晚睡,生儿育女,伺候一大家子,百依百顺,自己不高兴了拎过来就打,婆婆进点谗言。抬腿就踹。自己真的错了吗?老理儿真的错了吗?
老伴走了,大儿子儿媳也走了。
看着大儿媳的背影,这孩子来到王家,和婆婆一起伺候一家人,没吃过一顿饱饭。日渐消瘦。自己是习惯了打人。公公打儿媳妇,这要传出去,老脸往哪里搁呀。那可是老理儿最忌讳的事。
碗筷都摆着那。屋里的战场没人收拾,屋外的锅碗瓢盆也没安置在原处。爷爷眼睛一闭,就这么一会儿,事情怎么就变成这样?问题出在哪里,他得好好想想。他这个大家长咋就行不通事了呢?
“都走了,都走吧!”爷爷颓废地失声痛哭。是悔恨,还是失落,无人知晓。
爷爷漠然地躺下了,钻进被窝。太奶亲手培养的不可挑战的“王”,在思索和痛苦中慢慢睡去了。
太奶眼看着局面失控,自己的儿子不再是一言九鼎。她也没了招数,只会骂老大,大儿媳是一对不孝子孙。
奶奶走了,太奶又不会做饭。年轻时是富人家的大小姐,有丫鬟伺候,嫁给太爷,也是风风光光,雇人做家事。后来,家庭败落。太爷守着日本人投降留下的军火和物资,占为己有。被一群百姓乱棍打死。太奶就跟爷爷一起生活。这时候,日子就不好过了。辞退了所有佣人,新社会也不让雇佣人。只剩下一挂马车。就认定地主成分。其实,吃饭都成问题,穷着呢。奶奶就是太奶使唤的一个丫头,太奶和爷爷一起呼来喝去。拿老理儿压着她。
如今,眼看着不能再呼风唤雨。她是又气又急。
这屋子里的活总得有人干不是。太奶不会干活,但是她会使唤人。做指挥,她在行啊!“就不信了,没有鸡子儿还做不成槽子糕了。”她自言自语。
太奶也是经过大风大浪之人,生活多次变故,磨炼的也是宁折不弯。
平时,二叔最乖巧了。“二子,把碗捡了。外屋收拾了。二丫,你去帮忙。亮子太小,趴炕上睡觉去。都走了好,清净。”
她自己杵着裹脚,迈着金莲步。上炕睡觉去了。
二叔确实听话,这些活虽然没干过,但是见过。也算收拾的挺好。“妹妹,平时你哥我就是不干 ,这一伸手,不也是挺好吗?”二姑苦着脸,说:“那要是妈和大嫂都不回来,以后这些活,就都是咱俩干啊?”
二叔摇摇头,说:“不知道哇。应该是吧!放心妹妹,妈会回来的。”大点的,心眼就多。
第二天早上,天大亮。柤家人都醒了。大家穿好衣服,下了地。没人做早饭,屋子也越来越凉。爷爷问二叔:“你没做饭啊?”二姑也问二叔:“你不说,妈能回来吗?在哪儿呢?”
爷爷悻悻地说:“没有饭就都饿着吧!”
二叔不敢言,和爷爷饿着肚子上工去了。二姑和老叔上学去了。
太奶醒的最早,她没舍得叫熟睡的二叔起早做饭。他觉得二叔不会做饭。现在是什么情况?言听计从的孙儿是要她陪着饿肚子吗?
太奶此时恨父亲,牙根直痒痒,“王家怎么出了这么一个孽种,孽障啊!”她哭喊着。她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错。她认为以前的奶奶,那样做是对的。逆来顺受,嗜此不疲,衷心于爷爷。儿女们也应该对爷爷言听计从。不想,出了个父亲这样的,老跟爷爷讲道理。从小就看见长着反骨。这家让他搅得家不像家,儿子不就打了媳妇几下,以前不也是经常打,也没有离开过家。老大要是不去找他大舅,儿媳怎么会走。都是老大干的好事。害得我挨冻,害得我挨饿……
太奶自己个儿在家骂老大,过个嘴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