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金波的主意
金波一副“你快来问俄呀”的好笑模样,像极了做了好事等待大红花奖励的幼儿园小朋友,充满了纯真的期待。
然而,成人世界复杂滴很。
事不如意是人生常态。
田晓霞嫌弃他刚才嘴贱,故意对少平说道:“资料里面的事,有些看不太懂,你来讲下,俄今晚打算改出来。”
“正好俄也有事要给你说……”
两人说着,竟自顾自朝桌子走去,拉开架势,似乎真的要研究资料了。
金波独自被晾在了炕桌旁,自斟自饮,无处话凄凉,连吃食也不香了。
没办法,谁叫他人少呢。
“唉,俄投降!”
“说啥投不投降的,晓霞,金波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咱陪陪他?”
“也好,虽然嘴巴臭了一些,但谁叫俄一向宽宏大量呢。”
金波这次实习,是去了省农业研究所,那里有一个种子基地。
以前的日子里,少杰跟他们在一起时,言谈话语间灌输过不少东西。
他们都知道,种子、化肥、农药等三样东西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清楚,若是这三样出了问题,对农业的危害性之巨之烈。
因为一切农业生产都跟农时相关,错过了就错过了,只能等明年。
而且,真假之说,农民是无法甄别的,只有事后才会知道。
所以,只要出问题就是一年白干。
甚至连追责都不可能。
一来滞后,时过境迁,买家不好找;二来力孤,农家势单,追责能力有限,只能依赖第三方;三者农业生产影响因素多样,很难鉴定责任。
在这种情形下,若是卖家一力推诿,用少杰的话讲,“维权相当困难”。
他们闻听都是将信将疑的。
因为这时虽然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但造假是不可能有的。
比如去国营食堂吃饭。
虽然服务员不冷不热,爱搭不理,但说牛肉就是牛肉,不会用马肉充数。
一碗面说里面有四两,肯定有四两面,不会缺斤少两。
更不用说种子、化肥了。
虽然对孙少杰说的“造假”之说不甚相信,但毕竟记在了心里。
一到事情里,就会不由得产生相关联想,在种子基地的展厅里,商学院上学快两年办的金波突发奇想,琢磨出了一个主意。
专业事交给专业人做。
不论鉴别也好,维权也罢,对于专业的组织不存在障碍。
既然农民没能力,那供销社呢?
联系所学,在营销学里,供销社就是一个特殊的中间商。
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国家背景。
说它特殊,就特殊在他的定位,是农民自我服务的经济组织。
是农民自己人。
这就好办了。
在县城建立一家农资综合商场,所有种子、农药、化肥……等等全部摆出来卖,农民进去自选自购。
所有质量问题商场全包。
不但事前检验,还可以事后追责,这不就杜绝假货了嘛。
到时候在各公社都开分店,只展售购买频率高的商品,同时承担县城总店订单的配送事宜。
若是再加上农技站的售后服务,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服务系统。
当金波说完之后,孙少平和晓霞虽然听不太懂,但也不明觉厉。
反正,大加赞赏一回是少不了的。
田晓霞问:“你写成东西了吗?不会只是说说吧。”
金波道:“哪儿能呢,要写实习报告的,回来时就递上去了。”
他们都不知道的是。
此时,报告已经在商全那里了。
商全不同于孙少平他们。
作为黄原商专的校长,他不会看不懂,更不会看不出其中厉害。
“这孩子可以毕业了。”他对身边汇报的老师说道。
老师问:“您看,让他去哪里呢?”
商全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先不急,等那个混蛋小子过来再说。”
孙少杰还在田福军那里。
张有智和李建国离开的时候,田福军特意把他留了下来。
“事情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原西分田模式推广,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田福军,孙少杰没有隐瞒。
“原西模式跟联产承包比较起来,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未来,而后者……更多的是考虑眼前。
因为原西模式保留了农民的组织化,有组织就具备了参与经济改革的资格与能力,而包产到户,则最大限度的抹杀了这种可能。”
“为什么?”田福军问。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每人不到两亩地,就一年产出来说,能做啥呢?
解决温饱足够,做其他事就勉为其难了,一则要有人种地,跑不开;二则积累不出足够的资本,没本钱。
农民失去了组织化,只能成为一盘散沙,为了更高收入,进城务工就成了必然选择,但如此以来,地谁种呢?
比如俄们家里,大哥去了公社,润叶姐在中学教书,俄在供销社,秀莲有醋厂,结果,家里种地的只有俄爸。
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有些农家会把正在上学的孩子叫回家种地。
结果,白白荒废了学业。
赢了现在,却输了未来。
如此,还不如不分地。
福军叔,这就是人地矛盾。
劳力与土地的矛盾,未来才会显现;而进城务工的苗头,现在就有了。
去黄原城东关看看,就明白了。
随着年轻劳力越来越多的流入到城市,农村将会只留下老人和孩子。
这就是空心化。”
田福军沉吟了起来。
黄原城他经常往来,但东关确实不常去,孙少杰说的情况他没有注意过。
“那里,俄会去看看的,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情况呢?”
“原西模式就是。
公田推行机械化,就节约了劳力,既使村里人外出,也没有太大问题。
家里留下不多的自留地,既使老人也足以照顾,不会出现地无人种情况。
公田不论分粮还是分钱,村里人都是一种额外补贴,加上集体副业产出,庭院经济,足以养家了。
集体副业,加上供销社扶持的地方特色产业链建设,能消化不少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就近转化了产业工人,不用进城也有收入。
不用怕城市无人建设,工业化没有廉价工人,八九亿人哩,足够用了。”
孙少杰说着,田福军思考着,见他说完了,田福军点头表示认同。
“原西模式需要调整农村治理结构,需要供销社产业链建设配合,实施条件多了一些,落实起来也有些复杂。
如今,不少地方已经直接包产到组到户,有没有办法,换一种形式再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呢?”
“有啊!”孙少杰咧开嘴笑了。
“比如,村里出了能人,用某种项目聚拢人气……但这种模式没办法进行有效的监督,无论来自于项目本身,还是来自于组织者本人,风险都是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