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诸位王兄皇兄的联合起来排挤果郡王一个幼弟,实在是果郡王本人骨骼清奇,头脑更是跟大家伙儿都不一样啊!
夺嫡后期,果郡王作为先帝最后一个儿子,又是宠妃所生的儿子,当然比起前头已经成年的兄长们更受先帝宠爱。
但是一个皇帝的宠爱跟看重并不是同一回事啊,瞧瞧先帝交给果郡王的都是些什么:琴棋书画!
没错,就是琴棋书画!
至于果郡王的骑射,先帝当然也亲手教授过,但随口指点两句是教授,手把手的也叫教授,他前头那些个兄长们,除了小时候汉语和满语不太说得清的恒亲王,哪个没有被先帝亲口指点过啊,所以,在骑射上面,果郡王还真不算被先帝特意教导过。
更何况,先帝年轻的时候几乎每隔两年就要去蒙古走一趟,前头的儿子们哪个没有提前特意教导被他指点过,还真只有果郡王这个幼子,因为正好赶上了先帝晚年,蒙古都只跟着去了两三次,跟前头那些几乎每次都去的兄长们可没法儿比。
至于说先帝晚年曾考虑过让果郡王继承皇位,那就更加荒唐了。
理亲王见果郡王晕过去了,依旧对他嗤之以鼻:“皇阿玛幼年登基,除了晚年时候对朝臣们过于宽仁了些,可谓是没有丝毫污点,这样一个明君,岂能让一介南蛮罪奴之子登基为帝?若皇阿玛当真考虑过老十七,那还不如考虑老五、老七和老十二呢。”
理亲王列举的这三人里,有两个都是蒙古人教养长大的,还有一个虽然是满人出身,但腿脚不便,可见理亲王这个先帝唯一的嫡子,又是做过的太子的,对果郡王这个幼弟是个什么态度了。
直亲王一向只把理亲王放在眼里,对于其他的弟弟们都差不多,年轻的时候为了讨好老爷子倒是还能做出个好兄长的样子,等到了夺嫡越发激烈的时候,他可是平等地讨厌每一位兄弟。
诚亲王先前也表示出对果郡王的不满和不屑,顺延到了胤禛这里,因着是皇帝,所以只能吩咐左右先把果郡王好好儿送王府,顺便指了两个太医,别的可就再没有了。
宁亲王自觉在老爷子跟前从来就只有被埋汰被喝骂的时候,此时事业家庭都十分顺畅,所以看着果郡王被送出去的背影,难免吐槽道:“舒嫔也真是,老爷子都已经封她皇贵妃之位了,她还想怎么着?合着咱们这么多兄弟都是个摆设了呗。”
敦亲王直接接话道:“或许他们母子从一开始就没有看清楚形势,不然也不会以一介罪奴之身肖想中宫之位,还要肖想皇位了。”
在座的都是接受了完整的皇室基础教育的,史书都不知道读了多少,但有一条大家都清楚,不管是汉人的王朝也好,异族的王朝也罢,立太子的时候都会首先避开有争议血统的皇子。
就近举个例子,就说宫里送去蒙古和亲的公主们,她们往往早逝且很少留下子嗣,就算留下了子嗣,继承父系爵产的也很少。就跟宫里从先帝开始,就默契地将蒙古嫔妃或者被蒙古嫔妃教养过的皇子,排除在继承人之外一样。
这一群大老爷们儿只顾着自己爽快,皇考皇贵妃才刚刚去世,果郡王在宫里就被横着送了回去,这怎么能不让朝臣和宗室多想?
没办法,黛玉只能收拾一点东西叫雪雁亲自送去果郡王府,好歹安抚一下脑子健全的果郡王妃,让她将自家的篱笆扎牢一点,别叫果郡王气愤之下的一些胡言乱语传到外头,叫人看了笑话。
果郡王妃孟静娴本身也是个妙人,从前在亲婆婆皇考皇贵妃跟前并不受待见,暗地里可是吃了不少来自婆婆的亏,再加上她对丈夫果郡王本人也没什么过多的期待,能配合她生个儿子就行,所以面子情可是做得足足的,就连先前给皇考皇贵妃哭灵的时候,她都哭昏过去了,可见其“诚心”。
只是果郡王着实有些配不上她,将人娶回家一直当个摆设不说,亲娘刁难人的时候他也当没看见,甚至后来孟静娴用了一点手段怀上了孩子,他连孩子都一并讨厌上了,至今不待见那唯一的嫡子。
当然,从果郡王自己的角度来看,孟静娴一开始就不在他选妻的范围内,是先帝非要赐婚,他逃避多年没能逃过去,最后只能就范,将人娶回来了事。
可后来孟静娴还为了孩子就给他用药,他当然更加痛恨孟静娴,连带着讨厌那个从来不被期待的孩子,也是无可厚非。
所以黛玉愿意给孟静娴找点事情来做,让她融入妯娌们的氛围当中,并不会对她跟果郡王之间的关系指手画脚。
孟静娴倒是觉得眼下的日子十分不错,虽然他们娘俩在果郡王跟前并不受宠,但王府管家权在她手里,且果郡王至今没有别的孩子,她自身跟妯娌们和宫里的关系都不错,还能随时回娘家看望父母,她果郡王的情爱,本不在她的考虑当中,有当然好,没有也不妨碍她的生活。
时疫过后,黛玉完全恢复了以往的状态,胤禛给弘晔圈定了未来福晋,各个都是满洲大姓出身,可弘晔自己觉得,他应该娶一个完全汉人出身的嫡福晋,不是出身汉军旗的那种,而是纯粹的汉人。
“满汉一家的话已经说出了这么多年,可别说是咱们皇室里,就连宗室里也没有纯粹汉人出身的宗室继承家业的,如今天下承平,满人和汉人的关系应该变得更加密切才好。”
弘晔完全是为了朝局考虑,可胤禛从大局出发,并不赞同他的看法。
“你额娘曾说,天下百姓,只关心、信服让他们能填饱肚子的人,至于做皇帝的是汉人还是异族,甚至他是个妖怪也都无伤大雅,所以如今的局势并不用你用自己的婚事来做筹码,汉人已经足够归心,白莲教的消亡,就是最好的证明。”
两人说得都有道理,但从黛玉自己的角度出发,她更加希望自己未来儿媳是个纯粹的汉人,哪怕单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汉人出身的嫡福晋,才是弘晔最好的选择。
如此,胤禛只能妥协,但又提出了一个条件,对方不能是江南人士。
嗐,这点小事,黛玉和弘晔当然没有反对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