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铁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攻打四川的难点不止在于川蜀盆地山多,还在于路程遥远。

曹魏时期进攻季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占了季汉内部治理不稳,国家国力出现问题的便宜。

因为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人死之前,曹魏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采取守势,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北伐,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

而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内政人才死后,季汉政局不稳,黄皓弄权,导致国力大幅度衰减,无法支撑军事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勉力支撑,可终究是难挡国力如日中天的曹魏,最终于公元263年被曹魏消灭。

虽说北宋时期,后蜀六十六天就被灭了,还有成汉、谯蜀、前蜀等小政权都活不长。

但那属于特殊情况。

正如那句话所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后蜀三十年不经战事,军事能力不堪一击,才被赵匡胤六十六天灭亡。

其余成汉、谯蜀、前蜀等也差不多都是因为内部政权不稳而被消灭。

而在其它时候,除了那些内部本身不稳定的小政权以外,较大的政权都很难被迅速消灭。

如曹魏灭季汉,花了四十多年。元灭南宋的四川之战,打了五十多年,清灭南明的四川之战,打了二十多年。

所以综合来看,占据四川的如果是一个武德充沛,且人心政治稳定的政权,除非内部出现问题,否则的话想强攻四川盆地,非常不容易。

那么刘璋的政权稳定吗?

根据军情司的侦查,内部其实不算稳定,由于刘璋性格软弱,导致内部叛乱不断,先有沈弥、娄发、甘宁之乱,又有张鲁之乱,然后是赵韪之乱。

因此在政权稳定上,刘璋并不能完全把控整个川蜀。内部山头林立,大量少数民族不服成都管辖,劝他投降的臣子不计其数。

而外部上刘备已经攻下了汉中、三峡等重要入蜀通道,可以说消灭刘璋的伪汉政权,已经取得了先决条件。

于是在章武五年下半年,用大概半年的时间做准备。章武六年初,刘备正式发动灭蜀之战。

他派关羽于汉中兵分两路,一路从金牛道南下,一路从米仓道南下。

又派赵云和太史慈从长江水陆兵进,赵云走陆路,太史慈走水路,攻破白帝城,直取江州,也就是后世重庆。

最后一路则是派黄忠顺着汉江北上,走水路进攻上庸,然后取道荔枝道,南下进攻巴郡。

三路大军,总兵力大概是十五万左右,分五个方向进攻,包围四川。

由于张鲁之前就与巴中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杜濩,朴胡等人投降了关羽,在这些人的带领之下,他顺利攻破了白水关,开始进攻葭萌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剑门关并未建立。要到诸葛亮时期,才会观察此间山势,于后世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建造关隘。

所以此时四川与汉中之间的关隘基本就只有白水关,过了白水关之后,就到了后世的广元市,没有剑门关阻隔,一路上基本畅通无阻,直接能到葭萌关外。

刘璋的部队之前就因为支援刘表而损失惨重,总兵力不足五万。现在面对三倍于己的朝廷大军猛攻,兵力捉襟见肘,战斗力也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很快到了章武六年三月份,三路大军长驱直入,历时约两个月的时间,关羽就已经抵达了绵竹,赵云和太史慈到了资中,黄忠到了广汉。

不知道老刘家是不是有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传统。或者说刘邦的小强精神感染了他们,反正是不到绝境不会投降。

刘备南征北战多年不消说,刘表死前都没有投降曹操,刘璋一直到刘备兵临城下才投降,就连刘禅也是如此。

基本上除非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不然的话,即便是敌人实力强大,他们也不会选择投了。

但现在显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在群臣们的劝说下,刘璋最终给了关羽发去了投降书,得知消息后,关羽迅速前进,日夜疾驰,赶到了成都城外。

刘璋自缚双手,口中叼着他爹刘焉称帝时雕刻的玉玺,在群臣们的簇拥之下,来到了成都北门外,正式向关羽投降。

这样到大汉章武六年初,除了交州那个表面上臣服,实际上依旧割据的士燮以外,整个大汉基本都已经平定,而且还多出了倭奴、三韩这两块新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四川的伪汉政权灭亡之后,士燮也没有坚持多久。到章武六年秋天,朝廷派了三万大军,带了大量烟叶南下,还没到桂阳郡,士燮就已经上表请降。

刘备于是命令大军在当地驻守,让荆州两湖流域往南方运送粮食,征召当地土着,疏通郁水、漓水、湘江、耒水、溱水等河道。

而之所以带烟叶,是因为此时南方瘴气横生,各种蛇虫鼠蚁,以及瘟疫横行,焚烧烟叶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陈暮为了维护稳定,对于交州、益州西南、扬州南部等偏远地区,采取的是安抚政策。

政治方面由当地世家豪强、少数民族头领来代替中央政府管辖,经济发面采取合作的态度,由朝廷出钱出粮食和物资,地方出人出力,主要以疏通河道、扩大水域为主。

因为这些地方离中央实在是太远,从交州去一趟洛阳来回得两个月,所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将来交通发达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除此之外,大量的地质专家和水利专家南下,前往交州勘察地形,主要是广州到长沙沿途水域路线。

作为与东南亚的贸易点,陈暮认为广州是将来的重中之重,毕竟东南亚可不止能产橡胶,还有甘蔗、木料、药材、矿产、水果、稻米等等,资源非常丰富,以后都要运往国内。

因此在广州口岸,就必须同样挖通从长沙到广州的河道枢纽,连接大运河。

这个工程量不小。

好消息是早在秦朝湘江和珠江水系就是相同的,秦始皇南征百越,因道路阻塞而无法通行,于是开凿运河,称之为灵渠。把湘江与珠江连接在一起,岭南既平。

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朝占了秦始皇的便宜,不需要再重新开挖一条新的运河河道,只需要把原来的灵渠疏浚一番,扩充河道和修缮就行。

现在整个大汉算是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统一,重新进行一轮洗牌,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发展和建设。

对于刘备朝廷来说,现在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生产力,解决粮食危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除了运河以外,还有在五年内南方推广双季稻,全国推广玉米、土豆、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再图后续发展。

为此刘备与陈暮在选定各州州牧的人选之后,特意嘱咐他们,要求他们多去地方考察,根据各地形势,因地制宜,推广粮食生产。

运河的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在发展,同时刘备调泰山学宫的一部分师资力量前往洛阳,正式重新开启太学。

现在泰山学宫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从中平二年陈暮担任青州刺史开始,邀请郑玄担任学宫宫长,到如今泰山学宫已经成立二十一年。

由于黄巾和董卓之乱的冲击,再加上诸侯乱战,导致察举制度崩坏,各地官员的任命往往是根据诸侯的喜好而不是经过考核。

所以在刘备收复大汉失地之后,基本上都会废除之前占据那里的诸侯任命的官员,需要他们重新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够继续上任或者调去其它地方为官。

而除了荆州以外,其余各地官员缺失比较严重。因为诸侯忙于打仗而疏于吏治和民生治理,有的时候某地官员空缺,也不会立即派人去。

这就导致泰山学宫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第一时间进行补充,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各大世家豪强也发现,泰山学宫才是入仕之道。

因此家家户户,不管离得多远,即便是在凉州,只要是世家豪强子弟,有资源和门路,都会往泰山学宫里塞。

学宫入学的门槛其实也不算高,汉朝的知识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中,相比于95%以上的文盲百姓,不管是寒门还是豪强还是世家,只要读书习字,往往就能进入学宫学习。

如此造就了学宫日益增长的庞大人数,十年前还是三四万学生,到如今已经增长到了十余万,整座学宫占地近万亩,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城市。

作为大汉首屈一指的学术交流基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取,所以先设立太学,与泰山学宫分庭抗礼,开始竞争,再发展其它学校。

重启太学的任务就交给了如今学宫副宫长管宁,他被任命为太学祭酒,带了不少学宫骨干前往洛阳开设新大学。

除了大学以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这些工作就交由全国各地州牧去实施。

同时陈暮也在今年开始,正式重新规划行政划分,原来的大汉十三州管辖范围太大,像益州就包含了后世云南、四川、贵州三省以及重庆直辖市。

还有荆州包含了湖南湖北,扬州包含了浙江、福建、江西以及一半江苏,交州就不用多说,广东广西海南甚至还有一半越南。

地域太广不利于统治,一州之地太大,容易滋生军阀。因此陈暮把大汉十三州,按照后世比例重新划分。

益州一分为四,南部永昌郡、益州郡、犍为属国改为益州,三郡之地改为七郡,集中当地汉民,主要发展平原城市,将山区让给鸩僚、僳越、闽濮、濮族、氂牛等部。

这片地区就是后世的云南,现在汉民不多,虽然矿产资源丰富,靠近东南亚,适合种橡胶。但地形实在太复杂了,离中原过于偏远,难以发展。

因此现在的云南只能先进行行政规划,把它从益州剥离开来,仅派官员前去治理,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优先发展农业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先让云南的汉人活下去,慢慢增加人口,等将来大汉发展起来,再治理整个云南。

而益州北面的成都改为蜀州,地域大概跟后世的四川省差不多。

东面的巴郡改为巴州,也就是重庆直辖市。

东南面的牂牁郡以及原荆州武陵郡西面,改为贵州,地域同样是后世的贵州省。

倒不是陈暮照着抄作业,而是根据地形以及优先集中发展的话,这个划分最为合理,不将整个益州纳为整体,而是进行剥离,四个州各自集中发展,这样更利于中央统治。

然后是关中改为雍州,辖区是后世陕西的一半,陕西以南的整个关中平原,包括河东郡和汉中郡也在雍州管辖范围之内,下辖九个郡。

并州一分为三,原来的并州包含了陕西以北、整个山西、内蒙和宁夏的一小部分,地域可谓是千里之遥。

现在改为晋州,也就是山西省。并州,包含了后世陕西以北以及宁夏的一部分,最后是内蒙,称之为原州,辖区相当于整个内蒙古。

河北、河南以及淮北变化不大,依旧保留了冀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只是在徐州南部的广陵、豫州东南部的沛国,扬州西北部的九江西北小部分,分割出一个淮州。

然后是幽州早就被一分为二,原来的北京地区,也就是幽州西面的上谷郡、代郡、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以及辽西郡,保留为幽州。

东面的辽东郡、辽东属国、玄莬郡、乐浪郡以及新并入的濊貊郡、扶余郡等地,合为六郡,改为辽州。

荆州一分为二,北面为荆州,南面为湘州,就是湖南湖北而已。

交州一分为二,分为广州和苍州,也就是后世的广东省和广西省,由于古代广西称为苍梧,所以叫苍州。

扬州一分为三,九江大部分加上庐江、丹阳、吴郡以及会稽的北面一小部分,也就是后世杭州一带,合称为扬州。

会稽以南称为闽州,豫章改为章州。

最后就是西凉分为凉州以及西域刺史部,虽然西域刺史部只是个名头,但终有一日会重新回到大汉的怀抱。

而这就是章武六年陈暮对天下各州郡的改制。

当然也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

除了他有后世各省的记忆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

比如哪些州郡作为不良资产要暂时剥离,哪些州郡是优先发展的对象,所以不能让落后地区拖累了发展地区的脚步。

听起来很残忍,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可以说中原地区那些优质的州郡是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就如同扬州一样,南方山区实在是没有那能力发展,只能优先发展后世南京、杭州等长江下游平原。

所以要把这些优质州郡划分出来,集中发展。

而落后州郡,比如益州、贵州、闽州、章州、苍州、凉州等地,就暂时搁浅,先推广农业,力求百姓生存就行。

等到将来大汉国力发展起来,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之后,再带动这些地方的发展。

如此。

大汉十三州就变为了二十四州加上一个刺史部以及洛阳司隶。

磨铁读书推荐阅读:大唐:权谋凭着不是反派活着三路异世之帝王路北境拥兵四百万,母亲让我叫太后系统再拉也得用着隋末穿越明朝,从最穷国舅开始种田历史种田:我家公子超凶猛世子贤婿,快请上位!异世权谋:重生智者王爷有点懵三国:苟在曹营的二郎神棍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从小乞丐杀到一统天下大明好舅子:拯救皇帝崇祯嫡妻难惹九龙夺嫡:废材成皇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三国:开局杀穿曹营,看呆刘皇叔开局十万两米壮汉,我含泪登基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三国:腐烂行尸,走肉国度!抢劫白银数百万,不如灭国一大片我,大明长生者,历经十六帝穿越之农家小憨娃大志向我刷短视频通古代,老祖宗全麻了穿越异世,成就千古一帝大唐天下穿越高衙内后,林冲刚被害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我毒士圣体,女帝劝我冷静重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大清之祸害补天前传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穿越市井之妃要当家大秦:我杀敌就能变强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抗战从挖走张大彪开局开局结交孙坚,截胡传国玉玺大明:官居天子废除昏君踪影:马踏诸国铸无上凶名圣人齐出,华夏人杰进修班开课了魏臣大炎帝国,吾济苍生大乾暴君万界之我是演员大人,得加钱大秦之召唤群雄
磨铁读书搜藏榜:相府毒千金三国第一奸贼鬼明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特种兵之神级技能男配个个是戏精庶女攻略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陛下,臣只想吃软饭史上最强太子!大庆风云录大明中兴全凭杀杀杀抢抢抢我真不想当圣人啊!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靑海传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金牌帝婿三国:最强争霸系统妃皇腾达,傲世毒妃不好惹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我给崇祯当老师绝色红颜,高门贵妻我的帝国弗利兰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重生之再造华夏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全本+出版)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卫青传奇人生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三国崛起并州与秦始皇做哥们儿南宋弃子请叫我威廉三世三国之极品纨绔三国之从益州争霸开始大明:模拟曝光,朱元璋让我造反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红楼:曹操转生,开局杀贾珍错进洞房:娘子快到碗里来全日谈说唐演义画河山诸葛亮魂穿崇祯【完结】特工穿越:宠爱粉嫩美男金融帝国之宋归女帝的内阁首辅绛色大宋重生水浒之纵横天下江山名士
磨铁读书最新小说:国运扮演:汉使怎么扮演?死这!开局曝光,唐高宗喜欢小妈重生大明1635高衙内的恣意人生我拔刀造反,你说我是当朝太子?娇小玲珑的芈瑶红楼:从难民开始崛起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三国:开局酒馆老板,带曹操躺赢从质子到千古一帝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太子的位置给养子?朕不忍了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现代魂耀古:宇轩传奇录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苟到最后,我成了一方雄主穿书:不当接盘侠,我要自由乱世风云之命运交错乱世村长,我能召唤历史名将盛唐!我这个瘸腿太子调教四方!大唐:小地主家的败家儿子梦回西晋娶女帝带着战神回明末赵匡胤演义穿越古代无理造反大齐之君上传奇大明狗腿子三国凭实力截胡后主刘禅:从救关羽开始曹贼:家父曹操,请陛下称太子大夏镇远侯跟史上最稳太子抢皇位?我不干!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穿书太监太会审时度势了!物资系统身上藏!女帝倒贴当新娘2153,我再也不回去了哈哈大汉那些事儿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装傻小地主:我真的只想躺平啊!特种兵之水浒武大郎北宋我称皇山贼之谋定三国明朝写作素材大全镇国世子爷三国第一公侯三国:开局娶了大乔执掌风云:从一等功臣走向权力巅峰动荡的大元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