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铁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二月下旬,冀州下起了雨。

瓢泼的雨点噼里啪啦将整个大地覆盖,明明还是大白天,天空却是黑的,乌云遮蔽了整个天空,偶尔一道闪电划过,将大地照得如白昼。

淅淅沥沥的雨水向着地面倾灌,古人出色的排水系统让城池并没有被淹没,水流冲刷之下,甘陵城内汇聚成了浑浊的黄色溪流,被淹死的老鼠尸体若隐若现,被排入到了沟渠当中,顺着水沟一路被送到了护城河,流入了城外。

城外的粮草运输彻底陷入了停顿,好在陈暮和沮授都有观望天气的能力,察觉到最近这一段日子天色不对,可能要下雨,所以早早地终止了粮草运输,从前天开始,鄃县那边就已经不再向甘陵运粮。

但大雨带来的后果就是粮草运输终止之后,战争就再一次向后延期。而且这次延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开战,两边的对峙,基本上就差不多是在空耗粮草,毫无意义。

历史上曹操喜欢在秋冬季节作战,比如征讨张绣的时候,就是在秋天麦熟之时,还上演过着名的割发代首。还有征讨乌桓,就是在冬天阵斩蹋顿。

这是因为秋冬季节不像春夏时节那样,容易下雨。一场大雨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可以说非常致命,能直接导致作战失败。

不过倒也不是说春夏季节完全不能打仗,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是春天发起的战争。

战争本身就不因为时间而发生转移,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打仗。到了这个体量,天气问题,自己受到影响,敌人同样会受到影响。

如樊城之战,不也是因为大雨而让关羽攻下襄樊吗?

在大雨的影响下,进攻期开始延缓。大概是从三月上旬,差不多过了十几天,连绵的春雨才有了放缓的趋势,等到天晴之后,粮草再次开始运输,也最终于三月中旬差不多把三百万石粮草全部运往了前线。

这是十四万人为期半年的粮草,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后续的第二批粮草大概在一个月后,由荀彧从高唐运往平原,再从平原送到鄃县,而第三批,第四批,也已经从临淄出发。

这种大规模战争消耗个千万石粮草一点都不稀奇,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的总粮草数量不可估量,但一定在千万石级别,因为他的军队数量非常多,战兵十三万,加上辅兵、民夫以及打造营地及器械的工匠,总计在二十万以上,每日消耗的粮草数以万石计。

从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正式从黎阳出发,一直到建安五年十月,火烧乌巢。这中间足足有八个月的时间,二十多万人,八个月光消耗的粮草,就能达到六七百万,因此在乌巢囤积的粮草在千万石以上,这是必然的事情。

事实上现在青州军才准备了三百万石粮草还是因为陈暮认为不能把所有粮草全部集中在一起,应该分批次运送,且在多处构建粮草以达到狡兔三窟的目的。不然的话,按照刘备的意思,是打算把青州如今三千万的粮草储备,其中一半,也就是一千五百万石全部运往前线集中存放。

这种想法过于危险,容易出现下一个火烧乌巢。所以陈暮坚决反对,如蚂蚁搬家一般,把一千五百万石粮草分为五批运输,这样即便是袁绍如有神助,也搞出个火烧乌巢,至少他们还有备用粮仓的存粮可以用,坚持到新的一批粮草能够抵达。

虽然这个办法由于要多次分批运输,导致辅兵和民夫要多次来往于后方和前线,比较劳民伤财,费时费力。但既然陈暮如此坚决,刘备也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同意了陈暮的方案,改成了分批运输。

而在这段时间,陈暮和刘备也没有闲着,一直在研究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和战争推演。这种动则二三十万人规模的大型战争,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细节方面处理干净,就很容易被敌人找到破绽,从而一子错,满盘皆输。

甘陵城府邸之中,刘备陈暮沮授荀攸田丰等人趴在桌案之上,研究着舆图,这是各部随军的堪舆吏所绘,堪舆吏基本都出自于青州地质学院,一手测绘功夫是看家本领,将甘陵方圆五十公里内,从界桥到贝丘以及东武阳乃至于鄃县周边,都汇聚成了上百份地图。

其中又有一张大地图,上面标注了村庄、河流、森林、平原等等地貌,虽然受限于比例的问题,只能测绘出大概位置以及标注地形,但相比于以前汉朝那种粗狂的舆图方式,已经好了百倍不止,至少能够通过这些地图,来进行军事行动安排。

“大哥请看,袁绍军如今囤积于界桥,他们的打算肯定是安营于清水以西,在河对岸以逸待劳,等我们进攻。那么我们的驻扎地,就大概是在界桥以东,此地为临西乡,离界桥大概约五十余里。”

陈暮指着临西一带说道:“甘陵离此地也是五十余里,如果我们把三分之一的粮草囤积于临西,每日从临西运往大营,就能保证我们两个月的粮草消耗,另外三分之一的粮草,则囤积于甘陵,这样就能防止敌人对临西偷袭。”

刘备目光在地图上梭巡,点点头说道:“这么弄麻烦是麻烦了些,但确实很安全,狡兔三窟的道理,我也懂。那最后三分之一的粮草,四弟是打算安置在何处?”

“贝丘以及东武阳各放一些,再在东赵、下堡、尖冢等乡构建粮仓。”

陈暮在临西乡周边几个乡指点了一番:“兵法有云,用兵之道,就在于虚实之间。粮草是重中之重,一旦粮仓出了问题,则整个大军满盘皆输。这些地方的粮仓只放少量粮草,或可引袁军来偷袭,或可作为备用仓储,行军打仗嘛,谨慎一些总没错。”

曹操有七十二疑冢,陈暮也多做几个假粮仓。这些粮仓也不是全部没有粮草,只是放得不多,主要粮草集中还是在临西以及甘陵,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粮草陆陆续续运达,他们的存粮会越来越多,足够支撑数年大战。

多造几座粮仓绝对不是坏事,袁绍的失败就在于他把所有的粮草全部丢在乌巢。一把火烧个精光,连备用粮草都没有,十几万袁军,要么原地投降,要么四散逃跑,直接兵败如山倒。

像陈暮这样在方圆数十公里内多建造几处粮仓的话,就绝对不会出现大军因为缺粮而崩溃的问题,哪怕袁军偷袭了一处粮仓,还有其它好几处。

刘备听了连连点头,信四弟的话总是没错的,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军开始往外铺,触手要向界桥方向延伸出去。

沮授接着说道:“还有营寨地址也得好好考虑,据我所知,界桥附近地势平坦,但河岸有不少高矮低坡,我们就得考虑在河岸附近建造楼橹,打造投石车和床弩,以掩护步兵攻桥,袁军如果从下游广川一带渡河南下进攻我们侧翼,很有可能因为地势问题而看不到他们。”

“那周围就得布置大量的警戒岗哨和暗桩堡垒。”

荀攸说道。

“还有南面的清渊方向,清渊县还在袁军手上,如果袁军从魏桥过河,我们就得防止从清渊方向来的敌人。”

田丰沉吟道:“我的意见是先取了清渊,再配合水军南下馆陶元城,将清河以东全部掌控在我们手中,再作势要渡魏桥进攻斥丘,这样也是顺应了子归的声东击西之计。”

“嗯。”

陈暮赞同道:“这些地方确实应该要到我们手中,不然的话,袁军可以随时偷袭我们的侧翼,不得不防。”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却得重视。

整个大会战的战略目标肯定是将袁军彻底歼灭,但如何歼灭,就是一个难题。

官渡之战当中,曹操亲自带五千人马渡河,绕开袁军主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袁军大后方,将乌巢烧了个干干净净,就是战术和细节做得稀碎导致。

虽然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内鬼许攸,提供了袁军的内部口令,让曹操可以渡河当着无数岗哨守卫的面跑到乌巢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袁军执行力和警惕性的低下以及军队效率的僵化也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袁军口令每日一变,如果在明哨之外再布置一些暗哨,如果把官渡河周围数十公里内的河边布置一些探马斥候,哪怕曹军穿着袁军的衣服,有袁军的口令,从河对岸过来,总归会引起怀疑。

所以说,战争规模越大,细节就更加重要,不容忽视。像田丰说的,如果刘备军不把清河以东全部拿下,袁军完全可能从它处过河,然后配合主力奇袭刘备军侧翼。

就好像打团一样,敌人从龙坑后面绕道你的身后奇袭,一个大招就有可能将你的后排全部打碎,团战自然就只有崩溃的道理。

陈暮沮授田丰荀攸四个人作为谋士团,几乎事无巨细,将所有方面考虑齐全,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

一,势力延伸与蔓延。

待粮草彻底齐全之后,大军就开始向界桥方向移动。同时军队开始往外铺设,北面的东武城,南面的清渊,这些都要把持在青州军手上,等拿下二城池以后,再于界桥安营扎寨,准备与袁军在界桥对峙。

二,对峙期。

这个阶段依旧是上一阶段的扩展,粮仓的构建,粮草开始往各个粮仓分散储存,由一部人马南下,配合水军北上,取下魏桥东面的馆陶、元城、魏县等地,将清河以东彻底掌控在青州军手里。

三,声东击西之计。

等到魏桥以东拿下之后,水军佯攻魏桥,装作青州军主力从魏桥渡河的假象,让袁绍分兵南下,达到削弱袁军主力的目的。

四,决战。

等到袁军主力分出一部分人马南下的时候,青州军主力再猛攻界桥,与袁军大决战。

这就是谋士团制定的整个战略战术。

将所有的计划完成之后,等到三月中旬,粮草全部运往前线,一切部署,就全都开始按照计划执行。

最先动的自然是张辽部。

作为勇猛无匹的先锋“万胜军”,张辽当仁不让地承担了先锋主力团的资格。

等到命令下达之后,驻扎于临西的张辽便正式开拔,前往界桥前线。

在他的身后约十多公里,则是刘备军以及高顺军的主力。

同时在张辽的北面,还有张飞部骑兵策应。

张辽知道,在界桥以东,也有袁军的一部分兵马驻扎,他的任务,就是要把这部分袁军击溃,占据桥东!

大军正式开拔,在临西乡外围旷野上游弋的袁军斥候注意到这些情况,连忙回去报告。

这些日子,除了大雨那段时间以外,双方的斥候探马早就游弋在了外围,两边光斥候之间的战争就已经不下二十次,各损伤上百人马。

此时驻扎于界桥以东的高览部得知张辽部开始往西移动的消息,顿时警惕起来,一声令下之后,军队马上行动。

正是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气温逐渐上升,烈阳高悬,碧空当中万里无云,好一个朗朗晴天。

高览营寨内成群结队的士兵走出来,于一处高地上方列阵,居高临下。

历史上,公孙瓒就是在这里被鞠义打败。

因为界桥以东的位置比较高,有一个高低反斜坡,导致公孙瓒杀到界桥的时候,处于一个往上冲锋的态势。

结果鞠义在坡后埋伏大量弓弩手,公孙瓒骑兵冲锋,瞬间被弓弩手杀得片甲不留。

在高坡上居高临下的优势很明显,可以利用弓弩击败敌人。

袁绍在界桥以东布置兵力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打算对刘备的前军以迎头痛击,借助地形优势先发制人,大胜一场来稳固军心。

毕竟从前年开始,袁军就一直处于不利状态,噩耗频传,整个冀州上下,都是一片愁云惨淡,袁绍需要一场大胜来告诉世人——我袁绍还没有到那种任人欺凌的地步。

高览的部队大概有两万人左右,至于为什么袁绍没有将所有的军队布置在界桥以东,那自然是因为如果全军都在这里,那就属于背水一战。

界桥是一座石头桥,是清水最重要的连通桥梁。汉代的建桥工艺已经非常成熟,灞桥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穆公时期建造,是全长300多米的多孔石拱桥,界桥虽然不如灞桥,但也相距不远。

两万多人于界桥以东与青州军前军作战,哪怕战事不利,也可以顺着界桥撤离。人多了,反而会拥挤导致崩溃。袁绍自然不会傻到孤注一掷,将全部家当压在背水一战上。

高览大军于界桥以东的高坡之上列阵,而此时,张辽军已经出现在了远处地平线上,远望远方,坡岸上方,密密麻麻,无数黑点占据了坡地。

空气中还弥漫着春天泥土的芬芳,双方还离着数里的距离,却仿佛在下一刻,就有鲜血的味道涌现。

大战,一触即发!

磨铁读书推荐阅读:萌妻十八岁重生,双杀大周姐妹花喜劫良缘,纨绔俏医妃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我的老婆是执政官战场合同工什么!越娶妻越强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盛嫁之庶女风华流氓帝师李治你别怂汉道天下明朝伪君子宠妻无度:金牌太子妃纨绔世子不好当大唐:我在长安开商场大唐:权谋凭着不是反派活着大华春秋,混在秦末一统天下棘圜志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别杀了这个萌娃竟然是大明太孙朱雄英打造巅峰大明:开局奖励装甲师一梦越万年我在大唐斩妖邪帝国霸主抗战之第十班从废物到大帝,你们高攀不起!万历1592从敌国开始征战蜀汉的复兴红楼之开国篇一等庶女扼元开局百万熟练度,我举世无敌召唤系统:从土匪开始称霸天下大明:朕杀敌成神寒门崛起笔趣阁医毒狂妃路子野我在宋朝教王安石变法太超前五代梦亮剑之浴血抗战捡到一本三国志三国:让你降吴,你绑架孙权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大文学家精灵宝可梦之拂晓水浒赘婿:娘子,我们反了吧!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带着诸天万佛金身重塑系统穿越了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
磨铁读书搜藏榜:相府毒千金三国第一奸贼鬼明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特种兵之神级技能男配个个是戏精庶女攻略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陛下,臣只想吃软饭史上最强太子!从门吏开始光宗耀祖大庆风云录大明中兴全凭杀杀杀抢抢抢大明忠勇侯我真不想当圣人啊!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不好!魏征又带他儿子上朝了!大明:开局将朱祁镇驱逐朱家!靑海传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金牌帝婿三国:最强争霸系统妃皇腾达,傲世毒妃不好惹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我给崇祯当老师绝色红颜,高门贵妻我的帝国弗利兰出生后就被内定为皇后重生之再造华夏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全本+出版)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卫青传奇人生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三国崛起并州与秦始皇做哥们儿南宋弃子请叫我威廉三世三国之极品纨绔三国之从益州争霸开始大明:模拟曝光,朱元璋让我造反夺舍崇祯:成就华夏帝国穿越成无敌的明朝皇帝红楼:曹操转生,开局杀贾珍错进洞房:娘子快到碗里来全日谈说唐演义画河山诸葛亮魂穿崇祯【完结】特工穿越:宠爱粉嫩美男金融帝国之宋归女帝的内阁首辅
磨铁读书最新小说:乱世谋权,皇嫡孙他杀疯了!寒门布衣,开局打猎养活小娇妻抗战:关东崛起,从保安团起义开始!史上最强九千岁,开局修炼葵花宝典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小兕子驾到大炎第一暴君:从废太子杀穿皇城烽烟四起:逐鹿天下穿越太子:冤枉我调戏贵妃?但我喜欢她妹妹戍海疆边,称霸从杀敌开始饥荒:狩猎养家,我把娇妻宠上天!满门忠烈,被退婚后我成了女帝宠臣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乱世逐鹿:从打猎养娇妻开始朱门风流我执天下大明:顶级带货,朱元璋乐疯了大明:我姐是马秀英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抗战之皖系少帅执掌北洋让你当秦王,你把六国灭了?满门忠烈被流放,嫂嫂助我平天下开局手雷炸李二,他竟请我当国师一拳轰碎吕布戟,你管这叫郎中?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大乾逍遥皇太子大宋:韬光养晦十三载,封王方知是射雕天凉了,给本皇子披件龙袍不过分吧?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诸葛亮假死?那我打造最强蜀汉!家父入赘,我成了皇位继承人不抢个小娘子,当什么纨绔侯爷?穿越大康:众人吃野菜,我带娇妻大鱼大肉穿成傻王爷,每天都让反派破防重生驸马:开局被公主捉奸在床重生废太子,修仙大能杀穿皇朝开局当兵发媳妇,我激活了斩首系统大秦:始皇诈死,我登基而上!开局拒婚,皇子归来后杀疯了勾搭皇子后要退婚?我直接停了皇帝金库开局被抓壮丁,从领媳妇儿开始崛起李世民穿越赵构!失忆九年,大明成世界霸主了?穿越成貂蝉,乱世中开启别样人生无敌小公爷穿成假太监:后宫太乱,皇帝跪求我平乱大明:拘灵遣将,被朱棣直播曝光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我的红楼穿越怎么是这样子啊?三国:我,吕奉先,真不想拜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