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石油是绝对不能开发的,只要不开发,保住中东石油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从中国有机会插手中东开始,兴建巴士拉,3b铁路,到协约国入侵中东,中国顺势而起,中国殚精竭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情况,把原住民驱逐的驱逐,俘虏的俘虏,为的就是保护中东的秘密,禁止一切现代文明对于中东石油进行勘探和开发。
虽然巴库距离中东很近,几乎是紧挨着的,甚至现在英国发现石油的伊朗,就在巴库和中东之间,可是这里石油地质情况跟中东是完全不同,这也是阿拉伯半岛石油发现晚的根本原因,伊拉克的第一口油井是在1929年被树立的,1932年的沙特,1934年的科威特,在1929年之前,中东地区的石油热点是伊朗,中国准备,也是为了保住这一片石油。
即便如此,在这一片地方不属于中国之前,中国还如临大敌,这里的石油储备太多了,埋藏太浅了,所以没有被发现,主要是关于石油学说的建立,还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人们还没有想到,沙漠的地区,在滚滚黄沙之下,还有黑色的工业血液石油的存在的。
把这个中东封存起来,以对土地的贪婪,作为对外的形象的话,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已经大大损失的土耳其不敢跟中国抗争,协约国的分兵之下,他无法抵挡,求救于中国,最终造成了现在的既成事实的,包括巴格达在内的阿拉伯大部分重要城市被中国占据,而且中国也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大规模移民,并且兴建了大规模的城市群。
这些土耳其因为距离较近的关系,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他们无法抵挡住协约国的兵锋,更加因为俄罗斯而疲于奔命,在战争的大前提之下,他们根本不敢提,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中国,一点点的鲸吞阿拉伯半岛。
至于德国,有广阔和富饶的非洲作为瓜分的对象,也不会多看中阿拉伯半岛,毕竟,这是一个充满了沙漠,没有多少产出的地方,他们更多的是默许,只要打败了英国,英法在非洲富饶的殖民地,甚至包括了盛产黄金和钻石的南非,都会成为了德国瓜分的对象,一个中东的不毛之地,给了中国又如何,这等于说把中国跟德国之间的联系,放近了很多。
各种巧合和社会局面,造就了这么一个结果,这对于中国来说,是比较有利的,只要捂住了中东充满了石油的真相,最多10年的时间,中国彻底消化掉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甚至是太平洋诸岛的土地之后,再开发出来,就没有问题了,哪个时候的中国有这个实力,不看任何人的脸色。
10年生聚,三千越甲可吞吴,中国拥有比曾经越国好的多的基础,又有大量的科技和材料,连人口的增长率都是冠绝世界的,10年之后,中国会有增加多少力量,不说科技,不说经济,甚至不说军事,单单从人来说,从1909年开始,出生的人,在1916年的10年之后,已经是17岁了的,基本上长大成人了,他们可以为国家奉献力量了。
1909年虽然是包头飞速发展,甚至占据了整个山西的时候,可山西当时却集中了最少1亿人,按照25%的自然增长率,几乎增加了2500万人,接下来是1910,1911,伴随着西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多,麾下的人员也开始增多,到了西北统一全国,拿下了整个中国的控制权的时候,社会福利和改革在全国铺开,影响最少5亿人的政策,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代表着每年增加一亿人。
20年的时间,这些新生儿,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了一个器宇轩昂的青年,这可不是普通的青年,哪怕西北承接了洋务运动遗产,获得了大量经过了初步培养的产业工人,并且不遗余力的用短训班,夜校来脱盲,可是基础就是基础,在青少年时期,错过的基础,还是让他们未来的成绩有限,永远不能达到最初可能会达到的高度。
可从1909年出声,确切的说,从1903年出生的人来说,他们不一样,从6岁进入小学的,11岁进入初中,14岁进入高中,最起码11年的义务教育下来,受到的是完整的,完全科学的教育,接下来才会进行分化,没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有更加出色的前景的,他们一般情况之下,会转入到职业技术教育,以填补中国越来越缺乏工人队伍,剩下的有能力更进一步的,可以进入到高校继续攻读。
中国在近代落伍,没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就这样的中国,依托着留美学童和零散的去其他国家留学,依然创造出了一代代的大师,当完全由义务教育,更加科学的营养,从头培养起来的学生,他们的无论是知识底蕴,还是发展潜力,都是这个时代的人之上,哪怕初步发力,再结合着中国10年的疯狂发展,中国的实力跟现在恐怕完全不同的,追平20世纪60年代,甚至是70年代的科技水平,也不是不可能的,在一些独特的科技领域,甚至会更进一步。
科技越发展,先进和后进之间的差别越大,第二代的飞机相对于第一代,基本上是予取予夺的,只要他想,随便可以干掉对手,对手连这边的影子都碰不到,这还只是高空高速,如果再发展到导弹时代,以中国的火箭和制导方面的成绩,20年不是不可能的,估计连影子都没有看到,自己就被击落了。
到时候,海陆空军,都有整整一代的差别,哪怕是对抗整个世界都无所谓,就跟的后世的美国一样,看谁不顺眼,就打谁,别的国家,恐怕只能够酸溜溜的抗议,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想了。
出于对克拉运河的重视,再加上对王荣民的看重,杨元钊在包头就直接的召集的人员,对于这个项目进行了评估的,他经过了几年的时间,是中国的领袖,从另一方面说,算是一个科学家,科技带头人,可是对工程上面,不算太了解,能够看出来一点,比如说工程是否有效果,结果如何,可是真正落实到精确的施工时间和效果,必须要专家来评论,他们眼光,基本上可以保证跟最终的完工时间相差仿佛。
在召集的过程之中,杨元钊听到了一个消息,7万字的文件,是通过电报送过来的,这是目前最快的联络方法,很是动用了一大批的关系,可这不是王荣民的文件的全部,真正的文件足足有37万字,包括了各类型的图标,甚至一些详细的东西,而不是这么简单的讲述克拉运河的作用,那个会通过定期的飞机和火车运过来,可能要等三天的时间。
3天的时间,这倒不算太长,到是可以等一等,这7万字的内容并不算丰富,只是基本阐明了克拉运河基本来龙去脉和修建方法,最多在别的地方讲了一下,杨元钊还以为,这是王荣民没有看到,或者说,看到了,只是在克拉运河没有完成之前,先放着,可真实的情况却是,因为篇幅的问题,没办法讲出来。
说实在,在这一刻,杨元钊突然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把传真机给弄出来,并且进行了一番调查,本以为,传真机还没有诞生,在杨元钊的认知之中,传真机往往是跟电话在一起的,可是这么一调查之下,才知道,远在早在1840年,初代的传真机的已经出现了,可以通过电报线路,传递某些固定图表,只不过需要相应的设备配合,而且可靠性也不高,甚至目前,照片传真机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少科学家在这个领域的努力着,解决着,争取能够获得有实用性的,方便快捷的传真机。
传真机的原理,其实相当的简单,是把固定的图表,文字,甚至照片之类的,转变成电讯号,只要找到了其中必然的东西,就可以了,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实用的复印机,也就是说,已经拥有了把固定的图案转变成电信号的基础,然后就是统一这个信号,设置发放端和终端,最终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别人,要解决这么复杂的电子设备,需要很多的努力,整个部件的可靠性不强,可是中国,在半导体,在电脑方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当然不担心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创意而已,如果传真机能够解决的话,类似的远距离传输文件,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几十个电报员,花费大半天,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来专门的处理,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问题,一篇文章,只要一个要点出现问题,那么这个文章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传真机的出现,将会彻底的改变这个问题,无论是远距离的情报,还是报告,都可以通过传真机,相隔万里之遥,直接把文件和图表,送到另外一端,这就是科技的威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