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的话很容易触动刘备的心思,毕竟打天下和马上要坐天下,想法总是不同的。
“子让,你认为呢?”刘备沉默了一会,看向张谦。
张谦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到底是“销锋镝”还是“大炼钢铁”,更利于打击造反(起义)者。
要是科技强悍到二十一世纪五大流氓的程度,那除非造反者能手搓原子弹,否则暴力造反是很难成功的,有也是和平演变。
至于销锋镝,这肯定是愚蠢的做法。销锋镝之后,首先影响的就是自己的军队,最终导致起义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就能抗衡一二。
而介于二者之间,张谦一时倒是无法评价,也不能说无法评价,他只是想看看刘备作何选择。
“主公,凡事有利便有弊。此事或可从长计议。”张谦开口道。
“孔明,子让,你二人就不要试探于我了。所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果我因为一己之力,阻挠万民之利,那恐怕我真的是没有始皇的功绩,却患上始皇的弊病,徒惹后人讥笑了。”刘备叹息道。
“好你个孔明,居然打的是这主意,差点把我就骗过去了。”张谦赶紧甩锅。
“主公恕罪,这只是亮的一点担心罢了。只不过主公之心胸实在是让亮敬佩。”诸葛亮躬身说道。
张谦再次见识到了诸葛亮的狡猾,这一句坦荡的话倒显得他是君子,自己成了小人了。
“孔明无须介怀,昔日高祖起兵,使万民免于暴秦之政,刘氏方可坐拥天下二百余年,及至光武中兴,又再续了百余年。如今天下大乱,天下人未曾不是认定刘氏气数已尽。我于黄巾之时起兵,本也只是空怀一腔抱负,心中对于平定天下并无几分奢求。侥幸遇到了子让孔明,一番言语外加合纵连横,方有今日的局面,我不会奢求到刘氏江山千秋万代,只是希望大汉能再续百余年,给天下百姓一段太平的时光,真到了天命尽头,只要子孙后代能有一个平稳的退场也就足够了。”
刘备能说出这般话,是真的就叫诸葛亮张谦刮目相看了。
“为主公之志,亮甘笑死命。”诸葛亮跪倒在地。
张谦尴尬,也赶紧行大礼,刘备却将二人扶起,“四百年了,已经足以让天下人还清高祖的恩情,孔明和子让有什么想法就大胆的去做吧,只要能为万民谋福祉,我莫有不应。”
“主公,其实我仔细想想,大炼钢铁,对江山社稷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诸葛亮说道。
“哦?”
“昔日我与子让讨论黄巾起义之缘由,其中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人与地的矛盾,世家兼并了大量土地,而大量的无地百姓衣食无所获,自然而然就会引发暴乱。”
“而要缓解这一矛盾,一是向外扩张;其二便是向上攀升。先前我们提到的大炼钢铁一事,所谓的利润其实都在其次,重要的是,开矿,冶炼,锻造可以解决大量的剩余人口问题。而由钢铁混凝土为基础的房屋桥梁道路建设,又能安置多少人口?如果百姓有所生计,那即便别有异心者高举大旗,又有谁会愚昧追随呢?”
单纯的农业制国家和发达的工业制国家,人口饱和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刘备想着诸葛亮的话,不断点头,当诸葛亮提及“向外扩张”时,刘备问张谦:“我听说,历代黄石公留下的笔记中,记载了不少其他国家的事迹?”
张谦心中一慌,他只知道有几块大陆,现在的欧洲具体什么情况,他可不清楚。张谦点点头说道:“昔日博望侯出使西域,就从西域各国打听到不少关于西方国家的记载,所以我老师笔记中所记载,应该不假。不过主公,以大汉与西域各国的距离,若要出兵讨伐恐怕不利,理当效仿武帝,遣使与之交好,互通有无。”
张骞出使西域,除了联络西域各国对付匈奴,未尝没有打通商道,发展经济之意。只不过农业化国家难以到达生产过剩的情况,因此要以行商剥削周边小国的行为还是很难达到的。
刘备还怕张谦恃武扬威,少年心性,开疆扩土心切呢,此时听张谦这么劝他,倒是放心了下来。
“我的意思是,既然大汉之外尚有大国,那若我大汉自断臂膀,他日外敌入侵,岂不是难以招架。而且我听子让分析,中原面对的危机历来来自北方,北方以游牧为主,定无发展开矿冶炼之能,我大汉若能一张兵甲之威,他日面对北方狼骑,也多了一种手段。”
“主公明鉴!”张谦诸葛亮拱手道。
“主公,其实要防止钢铁扩建后导致的歹人作乱,也不是没有办法。”张谦开口道。
“子让有何主意?”诸葛亮抢先问道。
“事实上,各行各业对钢铁的质量需求是不同的,能够用于架设房屋桥梁的钢铁未必能用来打造盔甲。”
兵器也就罢了,最多是杀人快一点,慢一点。
而一副好的战甲,对铁的质地、工艺要求都是十分高的。
在封建王朝,私藏兵器不一定是大罪,可是私藏甲胄,判的绝对不轻。民间盛传“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地府”,便足以证明。
“等到炼钢规模扩大,我们就可以对钢铁进行定级。其中,能够用来打造精良铠甲的钢铁朝廷自然要严格把控,而只有次一级的钢铁才可用于民间。而且即便是用于民事,朝廷也要严格把握钢材的去向,普通百姓可以采购钢铁用于建造房屋及其他民用设施,但是严禁囤积大量钢铁。”
张谦可不想坐拥三晋这个矿产宝地,最后打出来的铁全去了塞外。
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锻铁敌造枪,落个钱粮满仓被人抢的下场。
“如此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