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河初闻“亲蚕礼”这个名词时,脸上闪过一丝陌生。
他微微皱眉,脑海中迅速搜索着相关的记忆,片刻之后,他的眉头舒展开来,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亲蚕礼,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仪式,起源于周代,是古代皇后亲自参与的一项重要礼仪。
每年春天,当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蚕宝宝即将开始它们那短暂而神圣的生命旅程时,皇后便会率领众嫔妃,身着华丽精致的鞠衣,前往先蚕坛祭拜蚕神嫘祖。
她们不仅虔诚地祈求蚕神的庇佑,还会亲自参与采桑喂蚕的活动,以此来表达对农桑之业的崇敬与倡导。
这一仪式不仅彰显了皇后对蚕神的崇敬之情,更是国家对农业与纺织业重视和支持的象征。
然而,贞观元年,这项仪式并未如期举行。
究其原因,乃是当时政局动荡不安,尤其是狼魂暗刺事件发生后,李世民对皇后的安危忧心忡忡。亲蚕礼不仅需要在皇宫内主持大典,还需要皇后亲自前往南郊参与采桑喂蚕等繁琐工序。
考虑到这些因素,李世民为了确保皇后的安全,决定暂停了当年的亲蚕礼。
但时光荏苒,经过一年的发展,长安城的安全形势大为好转。加之皇后希望借此机会为未出生的孩儿祈福,李世民便欣然答应了重启亲蚕礼的请求。
对于李长河而言,亲蚕礼的重启不过是朝廷中的一件小事。
他需要关注的事情远不止于此,比如近日里,他就正为北阳特区的管理建设工作而焦头烂额。
北阳特区作为大唐朝廷的重大发展计划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迁移北阳地界的百姓过程中,李长河却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一些百姓听信了谣言,误以为朝廷要没收他们的祖产。
再加上下层官员在传递信息时出现的差错,导致北阳地界的百姓对搬迁计划非常抗拒。一月上旬也不过搬迁了两成的百姓。
这让李长河倍感压力,作为北阳特区的总设计师,他深知搬迁工作对于特区建设的重要性。
然而,面对百姓的抗拒和误解,他也是真心累。
幸运的是,李长河很快便提拔了两位得力助手——蒙山和杨康。
蒙山是一位很早便跟随他的木工匠,对建筑工程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被任命为北阳特区建设总管,负责特区的建设工作。
而杨康,熟悉他的人叫他杨六郎,曾经的宫造处护卫长。
自从李长河发迹后,与宫造处的来往也多了很多,然后他就发现杨康在宫造处的护卫管理很有一手,于是就将其挖了过来,任命他为北阳特区安全总管,全权负责北阳特区的安全问题。
李长河发现他的才能后,便将其挖了过来,任命为北阳特区安全总管,全权负责特区的安全问题。
两人于贞观二年一月二十号到岗后,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他们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很快便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只用了五天时间,就让北阳特区内剩余人口的六成签订了搬迁协议。
这让李长河大为振奋,对两人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蒙山和杨康在工作中形成了一种默契的配合方式。
蒙山负责好言相劝、宣讲政策,以理服人;而杨康则负责打击顽固分子、维护安全秩序,以威立人。
两人一软一硬、一唱红脸一唱白脸,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当然,杨康在维护安全秩序时,也严格遵守了李长河的指示——绝不能对普通百姓付诸武力。
他带领着一群手持利刃的卫队在村里村外巡视时,总是美其名曰护卫百姓安全、防卫响马、剿灭虎狼之灾。
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用这种方式震慑那些顽固不化的百姓,让他们明白搬迁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
到了一月二十七日,蒙山和杨康下达了最后通牒:截止一月底,若仍有百姓不愿意离开,也可以留下。但有一条——他们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不能离开此处,与外界完全隔离。
只要同意这点,他们就可以留在自己所谓的祖地上。这一举措迅速见效,当天就有大量原本不愿意搬迁的百姓纷纷表示愿意接受条件。
到了一月结束时,仍有百分之十左右的百姓留了下来。
蒙山和杨康在上报工作日志时表示他们的工作仍有不足之处,但李长河却并未责怪他们,反而大力夸赞了他们的工作成果。
因为在他看来,北阳特区的建设也需要本地人参与,用本地人还能保证安全。只要大部分百姓愿意搬迁就已经足够了。
就在李长河以为北阳特区前期工作已经稳妥的时候,蒙山在大朝会后给他带来了一则消息:在北阳特区内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物件,需要他亲自来确定一下。
这消息让李长河心中升起了一丝好奇。
二月二号龙抬头这天,李长河骑着孙武仙送给他的青纵马,带着刑天朝着北阳特区疾驰而去。
到地,这里距离泾河不远,是北山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子。
在蒙山的带领下,他来到了村子中靠山的一户人家中。
李长河目露不解,接着蒙山领着李长河走进家中窑洞。
走进窑洞后,行进十余米便停下了脚步。
火把照亮的窑洞内,一扇青铜大门赫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这扇大门古朴而庄重,上面雕刻着繁复的图案和神秘的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