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虽然我被封皇后了,当时的感情其实已经没有了,刘邦也并不常去椒房殿。
而是主要在其他妃嫔处溜达,尤其是当时那位受宠的戚夫人。
当时,我都没想过害人,只是默默伤心,也并没有做太多的事,我这个枕边人怎么可能不了解自己的男人什么德行。
只是后面的废太子,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容忍了,我只想以后的日子,好好守护着自己的孩子,可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个薄情的男人,就连最后一点活路都不留给我。
武则天:一个女人,被小三夺了宠也算了,连孩子都要被欺负,这是不能容忍的,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死,很大程度上都是罪有应得。
卫子夫:要知道在“母凭子贵”的时代,尤其后宫,储君之位不保,就意味着后位不保,光这样就算了,恐怕将来母子两人都会丢了性命,这个时候吕后怎么能不狠!
刘彻:皇后!
卫子夫:怎么我说得不对吗?陛下!
孝庄:为母则强,孩子永远是母亲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年的牢狱之灾,丈夫的背叛,加上废立太子,已经压倒了吕雉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这些经历也让她的心理扭曲了吧,为了自己,也是权利的野心驱使,吕雉变了,变得疯狂。”
“应该就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吕雉对人、对事采取的手段也越来越狠毒、残忍,俗话说“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对于女人也同样适用。”
“吕雉通过帮助刘邦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获得丈夫的需要和青睐,也通过以残忍的手段铲除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来达到为自己立威的目的。”
“韩信的死亡很惨烈,彭越也是如此。”
“汉十一年,刘邦率兵征讨陈豨时,曾要求彭越率部助战,但是,彭越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去,后来,刘邦率部班师的时候,就以彭越谋反为由,将彭越逮捕,但是,刘邦并没有杀掉彭越,而是将他废为庶人,将其流放到蜀地。”
“谁知道,彭越在流放的路上遇到了前去迎接刘邦的吕雉,原本,彭越与吕雉也非常熟悉,在刘邦还没有做皇帝时,彭越也是“嫂子、嫂子”地叫吕雉,彭越见到吕雉以后,就希望她能够在刘邦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哪怕允许他回家当个普通老百姓也比流放蜀地强啊!”
“吕雉装着十分关心彭越的样子一口答应了,她对彭越说:“你的功劳尽人皆知,这次一点小过失,皇上一时在气头上,等气消了就好了,你也不必到蜀地了,和我一起到洛阳,皇上肯定会赦免你的。””
“彭越一听觉得吕雉说的在理,就信以为真的和她一起到了洛阳,希望在吕雉的帮助下,得到刘邦的赦免。”
“可是,令彭越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吕雉见到刘邦后,不但没有为彭越美言,反而对刘邦说:“彭越功高,相当有号召力,万一谋反,岂不是自遗祸患?不如杀之,以除后患!””
“对于吕雉的建议,刘邦有点犹豫,一是彭越对自己有功,二是说彭越谋反没有实据。”
“吕雉则说:“这有何难,我已经将彭越带回洛阳了,我们就以彭越抗旨不去蜀地,有谋反的举动,将他处死就是了。”刘邦就顺水推舟的将处理彭越的事交给了吕雉。”
“刚刚还答应为彭越美言的吕雉,一转脸就以彭越谋反、抗旨不尊为由将其处死,将其满门抄斩,并夷灭三族。”
“这还不算完,吕雉还下令,残忍地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然后将肉酱封在罐子里,赐给其他诸侯王食用,用以对他们进行威慑。”
“可怜的彭越,就这样死在吕雉手里。”
“当其他诸侯王看到那罐彭越尸体做的肉酱时,简直是不寒而栗,真不知道吕雉这个娘们怎么能够这么狠毒,一个个吓得惶惶不可。”
“终日,最终淮南王英布被逼无奈,起兵反叛了朝廷,也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
“加上韩信的死亡,两件事是吕雉帮助刘邦处理心腹大患的残酷手段。”
“对于刘邦的后宫,吕雉的手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残忍之程度令世人震惊。”
“刘邦有八个儿子,其中有四个死于吕雉之手,这真的是刘邦这边和其他女人拼命的生儿子,吕雉却在拼命的杀刘邦的儿子,只要是吕雉认为对她和儿子刘盈的地位有威胁的,她是毫不犹豫,格杀勿论。”
“要说吕雉最恨的肯定是刘邦宠爱的戚夫人,对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更是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在刘邦死后,吕雉派人诏在封地的刘如意进京,刘如意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是,他又不敢抗命不遵,只得怀着忐忑的心情进了京。”
“当时,吕雉的儿子刘盈已经继位,也就是汉惠帝,刘盈虽然年纪不大,但是,他很善良仁孝,虽然刘如意曾经差一点夺去了他的皇位,但是,刘盈一点也不恨刘如意这个弟弟。”
“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吕雉手段狠毒,弟弟刘如意此次进京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他为了保护弟弟,亲自带人到城外迎接弟弟刘如意。”
“在进宫后,刘盈也是时刻陪在刘如意身边,夜晚也让弟弟和他一起睡,一刻不离左右,他的目的是让母亲吕雉没有对刘如意下手的机会。”
“谁知道,有一天,刘盈要起早练习射箭,他看年幼的刘如意睡得正香,就没忍心叫醒他。”
“等刘盈练习完回到寝宫,刘如意已经不见了踪影,惠帝刘盈马上叫来太监询问,才知道,他刚刚离开,其母吕雉就过来,逼迫刚刚十二岁的刘如意饮下毒酒而死。”
“刘盈对于吕雉的做法非常愤怒,但是,毕竟是他的母亲,他也非常无奈,但是自此以后,刘盈在心理上就出现了阴影,对母亲吕雉也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