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珙一脸失望,眉头微微皱起,有些无奈。
见郑海没有要解释的意思,他自己解释道:“我儿并不喜读书,虽他命中有富贵,但近段时间连番生病,我囊中日渐羞涩。贫道想着,若是早些投靠燕王,日后地位更稳固,也方便摆脱目前的窘境......”
听了袁珙的话,郑海想起了当初遇见袁珙的那个样子,心中只想笑。那时,袁珙在街上摆摊算命,不宣传也不收钱,只说为有缘人算命。
不过,他转念一想,或许袁珙当日真算出自己会遇到贵人,那也说不定。
现在回想起来,袁珙摆摊的那条路是燕王府通往庆寿寺的路。或许,袁珙一开始等的不是郑海,而是徐王妃......
这么想来,郑海不由得对袁珙又多了几分崇敬:这老道士确实有些真本事的。
郑海看向袁珙,平心静气地说道:“我认为,你去找朱棣的时机不对。”
袁珙恭恭敬敬地拱手道:“请先生指教一二。”
“我问你个问题,你可认识燕王?”郑海问袁珙。
“不曾认识。”
“你可了解燕王?”
袁珙回答:“略有了解。”
“如果让你在十个穿着一模一样的人中,辨认出燕王,你有多大的把握。”郑海盯着袁珙的脸看。
袁珙思索了片刻,才回答道:“有七成把握。”
“那你就不应该急着去见燕王,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么?”
“想!”袁珙毫不犹豫地回答,又补充道:“还请先生为我解惑。”
袁珙很真诚,语气很恭敬,一点都不像那些在解释摆摊骗钱的大忽悠。
“我的理由有三。”
袁珙一脸倾听的样子,静静地等郑海解释。
“一、燕王刚刚北伐得胜,此时你对他的意义不大。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这时候你去拜见燕王,他或许会认为你只不过是想沾他的光,他不太可能重用你。你若想被燕王重用,那需要做的是雪中送炭。”
袁珙听了郑海的话,摸着胡须,点了点头。
“二、你对燕王的了解还不够,你需要有十成的把握从众人中认出燕王,同时展现你的特殊本事。有用的人才值得重用,现在还缺一点火候。”
袁珙点点头,看向郑海,期待郑海的第三个解释。
“这第三点最关键,”郑海顿了顿,笑着道:“明年会发生一件大事,那时候才是你最好的机会。”
袁珙眼神炯炯有神,比看到了黄金还兴奋,连忙追问道:“请问先生,能否透露一下这件大事,是关于哪一方面的?”
郑海一见老道士袁珙来精神了,心中立即警惕起来:这老家伙不会是来套路我的吧,我可等小心些,不能再给他透露历史真相了!
万一,泄露天机真有报应的话,那我岂不吃亏了?
郑海装出一副深沉的样子,学起电视剧中算命先生的模样:“天机不可泄露!”
袁珙再次拱手行礼:“多谢先生指点!”
要是袁珙再问郑海有关第三点的问题,郑海肯定不会说任何消息。可是袁珙不问,他反而有些虚荣心在作怪,想透露一点给袁珙。
郑海临走出房门前,回头对袁珙说道:
“这件大事是有关应天府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不过,明年你若是拜见燕王,你需要等那件大事发生后,燕王从应天府归来,你再去拜见他。”
“多谢先生指点!”袁珙躬身行礼,目送郑海离开。
郑海离开后,从房中卧榻所在的内室走出一个穿着黑色僧衣的白须老和尚,他的眉毛也是白色的。
老和尚摸着白色的胡须,一双三角形的病虎眼看了一眼袁珙的背影,然后看向郑海离去的方向,目光内敛,似乎也在思索。
“柳庄居士,我那徒弟已经走远了,你不必再行礼了。要拜,你可以拜拜他的师父!呵呵呵!”白须老和尚不忘对他的老朋友打趣一番。
“哼!你个老和尚,休想占我的便宜!”
袁珙起身,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对道衍和尚似乎有些生气。
“哈哈哈哈!柳庄居士,你竟也这般小孩子!莫非贫僧还要给道友,陪哥不是?”
道衍老和尚与袁珙打趣,心情很不错。
此时的道衍,不像平时在郑海与马和面前那样一番严肃而认真,也不像在燕王身边那样番深沉而睿智,而是更为随和与放松。
他在袁珙面前才显露出一些老人的秉性,有些老顽童的模样。
袁珙与道衍同岁,志趣相投,他们相处更为融洽。
袁珙轻轻一笑,两撇八字须上翘:“你也懂阴阳术士,你可算出明年会发生什么大事?”
“老道士,你才是术士!贫僧只是个住持,哪有那本事。”
道衍和尚又笑呵呵的打趣一番,又摸了摸胡须,深沉道:“不过,老僧倒是很认同他前面说的那两点。眼下,老道士,你还不能去拜见燕王。你还是要等上一等......”
“你这老和尚,待你徒弟说完了,你再说这一通话也不害臊!”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英雄所见略同!哈哈哈!”
道衍和尚微微抬头,一双白眉伸展开,像两片白云在额间快乐的漂浮着,被白胡须包围的嘴唇不经意间放出了两排白色的牙齿。
心情愉悦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年老了会觉得青春易逝,时间太匆匆。
笑一笑十年少,笑容不能使人返老还童,但会让日子没有那么漫长。
转眼冬天就来了。北平的雪很白与道衍和尚的白眉一样白,应天府(南京)的雪也很白,不仅白而且多,下得雪花和道衍和尚的白胡须一样密集。
冬去春来,转眼就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
老和尚道衍不可能听过小沈阳讲的段子,但郑海听过:眼睛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那一辈子也就过去了。
但笑话变成现实,那就不再好笑了。
春夏之交的四月,大明的太子朱标病逝了。
朱元璋的养老计划落空了,迁都计划也落空了。他最看好的继承人太子朱标再也没有醒来,三十九岁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而大明的历史也在这一年开始转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