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个月,穆青把主要精力放在车间人员管理上。
劳资部的王经理做了一份人员报表,比较全面。
穆青根据这份报表,逐一找到车间,观察人员情况,也跟各车间主任结合。
各车间主任基本跟劳资部王经理讲的差不多。
都知道这种状况,但没积极性去做这方面的事情,更不愿意去得罪人。
大家基本一致的想法是,早就已经是这样了,又不是这一届主任造成的。
车间真正干活的是确定的那群人,不干活的也是确定的另外一群人。
大家心知肚明,早就习惯了。
一彩车间孙主任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穆青把王经理做的报表拿给孙主任看,孙主任看着报表笑笑:“看你们厂部要怎么做?”
“你们没有方案措施,我们恐怕没办法做。”
“谁也不想去得罪这帮不干活的爷!”
“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谁背后都会有一座我们扛不动的山。”
“你们要求车间怎么做,就怎么做,谁都知道免不了一场无休无止的争吵。”
“甚至很可能会耽误工作。”
“另一方面,你们真的下决心去做,就要做到底,否则半路做不下去,反而会适得其反,好员工也会效仿。”
从这种话语中,穆青听出车间主任们根本没有积极性。
制定措施强制去执行,应该也可以,但恐怕将来会很多问题。
车间主任不担责任,完全听厂部的,而厂部制定的措施毕竟需要车间主任去执行。
车间主任自己没有积极性主动去做,就需要厂部督促检查。
稍一疏忽不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车间主任也会一推六二五。
另一方面,现在劳资部就这几个人。
检查监督车间的每一个用人环节,而且要做到位,恐怕很困难。
人手肯定不够,难道厂部还要专门成立一个检查督导组?
劳资部再增加人员?这恐怕不现实。
穆青把了解到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担心,跟劳资部的王经理讲了出来。
王经理听到这些话,说:“现在车间主任肯定不愿意去减少人员。”
“车间里有一定的人员富余,对车间主任来讲,用起来更方便。”
“虽然这些人不一定都可以去一线帮忙,但有一些人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还是可以的。”
“只是这些事情时有时无,根本没必要专门养这么多人。”
穆青一时沉默良久,然后说:“问题就在这里。”
“我们现在能够肯定,车间辅助岗位上的人员没有必要这么多。”
“一线工人的出勤管理也需要规范。”
“车间主任如果不主动配合,即使我们制定了减人计划,强制按计划执行,将来车间临时需要用人时,还会跟我们提出来。”
“我们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王经理感同身受:“其实我估计现在很多辅助岗位人员,都是原来为临时任务增加的。”
“这些临时任务没有了,可是人员却固定下来。”
“就拿上次提到的第二成型车间检查组来说,”
“现在所以这么多人,是因为原来有一段时间,第二成型车间的缺陷率很高,当时每条线上的班长大多都是刚刚提拔上来的,缺乏抓质量的经验。”
“车间主任为了尽快把缺陷率降下来,要求质检组必须盯死每一条线的每一班。”
“要达到这个目的,质检组人员不足,被迫添人,很短的时间人员急剧增加。”
“后来很快,缺陷率降下来,恢复正常。”
“慢慢的,班长们在质检组手把手地培训下,也都逐渐能及时处理质量方面的问题了。”
“这时,其实质检组已经不需要这么多人员了,但增加的人员却就这样确定下来。”
“一直都没有再减少过。”
穆青听到王经理这话,估计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第二成型车间。
于是问:“类似这种情况,其他车间怎么样?”
王经理回答:“我当时因为正在第二成型车间,所以比较了解这个情况。”
“其他车间,恐怕不是很好回答,但估计各车间都会有类似情况。”
“您还记得您刚来工厂时,提出的第一成型车间改造方案吗?”
“那个方案实行以前,车间为了能有富余人员帮忙每一条线,所以有意在定员时,多配备了一些人员。”
“改造方案实施以后,这些多配备的人员其实根本就没用了,但车间根本就没把这些人员减下来,而是专门组成了一个所谓机动组。”
“这个机动组今天做点这事,明天做点那事,根本起不到什么正经作用。”
“对于车间来讲,有这个机动组的存在,就不怕车间一线人员请假,所以对考勤制度就很放松。”
“这种状况,恐怕也只有车间主任最清楚,只是他们不愿意减人的情况下,恐怕没人愿意说。”
穆青若有所思地问:“我们重新定岗定员怎么样?”
王经理回答:“重新定岗定员肯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车间主任不愿意配合,也不会定的很准。”
“他们会讲出很多理由让你增加定员。”
“最终虽然能够减下来一些人员,但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仍然会有很大空间。”
穆青点头:“其实出勤管理也是一样。”
“车间主任如果没有积极性管理好出勤,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应付。”
“估计他们不会不遵循考勤制度。”
“在人员富余的情况下,恐怕即使遵循考勤制度,也会有很大的腾挪空间。”
王经理非常赞成穆青的说法:“这是肯定的!”
“比如一些事假,车间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时,在人员够用的状态下,会毫不犹豫地同意。”
“一方面可以卖员工一个人情,另一方面又不会耽误工作,何乐而不为?”
“也正是因此,一些员工也就抓住了管理人员的这种心理。”
“在不违反考勤制度的前提下,给某些管理人员塞一些好处,能请假就请假。”
“请了假,还不会丢掉工作,工厂一样会给他交保险,然后他自己再去外面赚钱,两不耽误。”
穆青同意王经理所讲,看着他说:“长期请病假的这部分人员,恐怕分为两类。”
“一类是真的有病,另一类没病装病,但能找人开病假条,正常病假手续,又符合考勤制度。”
“需要有办法把这两类人员真正区分开。”
王经理点点头说:“我给您提一个建议,这类人员分别让各车间统计清楚。”
“让他们都去集团公司医院做体检。”
“事先跟集团公司医院讲好,公平公正地对这类人员进行专门检查。”
“区分真正有病以及没病装病的人员,然后区别对待。”
穆青点点头。
秋季广交会,穆青没有去,让杜君去的。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车间人员管理上。
穆青心里很清楚,对于车间来讲,要想彻底改变目前的人员管理状态,没有车间主任们的支持恐怕不行。
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他每天都去车间观察人员状况,也会找车间主任聊人员方面的问题。
他会拉上车间主任去生产场地,指给车间主任看一些人浮于事的现象。
不会指责车间主任,也不会告诉车间主任必须干什么怎么干。
只是让他们看到,潜移默化地告诉他们这种现象厂部是知道的。
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车间主任自己产生压力。
穆青不厌其烦地这样做。
慢慢各车间主任基本明白了穆青的意图,也开始感觉到一些压力。
有一些主任开始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但大多只是就事论事,而不会提出一个车间整体改进方案。
对此,穆青也只是莞尔一笑,基本不会表态,然后继续提其他问题。
穆青心里想,既然我看到的问题你们可以提出改进措施,那么我就想办法看到所有问题。
面对所有问题,看看各车间主任会怎么办。
有了这个想法后,穆青叫上劳资部的王经理,每天去车间,每天跟主任们讲车间存在的人员问题。
这样做以后,虽然穆青并没有批评车间主任,他们自己却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就事论事的改进措施也就越来越多。
穆青让王经理把这些措施汇总在一起,然后两人一起分析。
能够看出车间主任们应该前进了一步,但也能够明显看出各车间都留有余地。
这种余地以穆青和王经理的标准衡量,至少还有一半。